相信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都会发现游戏对孩子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控制不好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孩子很容易上瘾。对于孩子玩游戏很多家长非常的苦恼,游戏到底能不能毁掉一个孩子?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游戏会不会毁掉孩子
玩游戏肯定不会毁了孩子,沉迷游戏才会毁了孩子。
“玩”和“沉迷”这两种行为模式有天壤之别。玩游戏属于娱乐层面,更注重孩子的精神享受和愉悦体验;而孩子沉迷游戏则会对虚拟世界随心所欲的宣泄情感,没有时间观念,导致学业荒废。
所以,我们对待游戏要作辨证地分析,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又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玩游戏不能一味打压,甚至禁止。父母要因利势导,给以适当约束,使“玩”成为孩子学习的助推剂,使学习生活张弛有度,身心协调发展。
游戏的机制,是及时反馈机制,是一种互动机制,就是你的任何行为,在游戏中可以立即受到反馈。
而学习的机制,是一种延时反馈机制,就是你的所有努力,不能立即收到反馈,需要特定时间,特定情形才会收到反馈。所以当孩子没有足够的耐心、意志力、明确的学习目标时,游戏必然比学习更吸引孩子。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1、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是很常见的,当看到孩子玩游戏时,家长不要一味地指责,应该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增加彼此的信任。在他们提出玩游戏的要求时,也不要一味的堵塞。
2、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总是要比教导更有效,强制禁止孩子玩游戏,会对孩子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孩子在玩游戏时心情是愉悦的,家长破坏了孩子这种美好的心情,自然会受到孩子的抵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既然禁止不了,家长不妨换个角度,做些约定加以限制,如设定时间让他在规定时间内玩,这样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3、帮助孩子通过游戏做一个有趣的人。家长可以在学业、功课上给孩子设置一些类似游戏闯关的模式让孩子感到更多的成就感。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通过用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感觉到即使在青春期,依旧觉得自己的父母是一个有趣的人。
为什么游戏会能如此吸引孩子
1、在游戏中体验掌控感和控制感。很多孩子在家中都是被父母严实掌控,他没有足够的自由与能力去控制一些事情。比如有的孩子长大了,连每天穿什么样衣服都不能自己做主;一些基本的小事都不能自己掌控,孩子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了游戏。
2、在游戏中找到心灵的归属感。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很多内向胆小的孩子建立起线下的友谊。他们可能平时在社交上面有困难的人,在游戏中却能够更好与他人产生一种虚拟的联结。
当一个班级中大部分人都在谈论一款游戏时,这种同伴的压力和来自于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可能会很容易驱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选择。
3、在游戏中得到成就感,弥补现实的失落。游戏中,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然而这种成就感很难在现实生活得到满足,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在学校里面成绩一般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
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不会玩电脑跟手机的,因为现在娱乐方式变了,孩子们接触和认识也多了,家长如果强硬的阻止效果是不会太好的。
经常打游戏的孩子有哪些危害
第一、玩游戏影响学习
你看那些学习很好的孩子,然后慢慢变得越来越坏。十分之八的孩子沉迷于玩游戏。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沉迷于玩街机。毫不夸张地说,我在课堂上充满了游戏,晚上睡觉时我会做梦。当孩子们玩游戏时,他们的注意力会下降。他们的注意力可能等于学习能力。如果他们的注意力下降,孩子的学习成绩将直接下降
你还想学什么?游戏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所以我现在非常讨厌游戏。如果我有最终发言权,我将禁止电脑游戏的发行,禁止游戏和盗窃。第二个影响是视力和智力。没有必要解释太多。一旦游戏上瘾,它基本上会对其他爱好失去兴趣,因此孩子们探索世界有很大的障碍。
第二、它会改变孩子的性格
总是沉迷于游戏世界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暴躁,不与他人交流,变得孤独,在青春期变得越来越明显。第四,乱花钱,甚至投资。玩游戏要花很多钱。小学生花费数十万是正常的。游戏消费是一个无底洞。最初,孩子们很小,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他们怎么能配得上一群人组成的团队来计算呢?因此,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都要坚决制止孩子玩游戏。如果他们上瘾了,他们应该打架、责骂和扔掉手机来摆脱孩子的坏习惯。
第三、影响身心健康
玩游戏会伤害孩子的眼睛。如果孩子专注于玩20分钟的游戏,他的眼睛会进入假近视状态。如果孩子们玩很长时间,他们的视力会急剧下降。直接进入近视状态。这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我们的父母不能一直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如果她选择不适合当前年龄的游戏,它会毒害孩子的价值观。孩子们会因为玩游戏而失眠,这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什么说手机对孩子来说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学生可以手机网络的新学习工具,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可以进行直播学习,就算直播结束,课程也可进行回放,可以反复学习和复习。而且网络的海量信息,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路辅导学习,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有益的补充和支撑。
但是,另一方面,网络学习也是考验学生的自律和自控,某些自控力差的同学,可能会因为网络的不良信息以及游戏进而陷入网络不能自拔,有时候还会沉迷。
而且虽然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但是老师却在监控学生方面不能及时到位,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质量。难免有些学生打着学习的幌子,行游戏之实。
因此,但凡新事物都需要及时的总结得失,及时发现优劣势,总结好的,改正不好的,保证教学效果。不过好在开学在即,相信孩子的快乐学习的日子也不远了。
孩子过早有了玩游戏上瘾的现象,是哪些情况
一、强迫社交
什么是强迫社交?孩子不玩手机,跟同学就没有话说,如果不参与的话,就没有人和你玩。然后所有的同学都在网上聊天,所有的同学都在网上组成团队。如果不玩手机的话,都融入不进去。而这个会形成强迫社交的状况。
二、忽略线下
大量的小孩会觉得线下的生活并不重要,我看过很多我们这一辈的孩子,包括朋友的孩子,小小的男孩女孩,已经凑在一起拿着手机在那儿玩。而我们小时候凑在一起只会打闹,那时候我们捣乱,他们现在是玩手机。
三、过早成熟
我听过有个孩子感叹:我的童年怎么那么快就消失了。他才刚刚才上初中,就已经不再玩任何小孩子的游戏,所有的游戏全部是在网上解决的。过早地成熟,过早地摄入成年人的话题,过早地懂得成年人的世界,这是一个早熟的现象。
四、游戏成瘾
小孩子对于成瘾性的抵制力,是非常弱的。
电视上演过很多悲剧,太残酷了。绝对不能够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你会让孩子在网络成瘾这件事之余,又形成一个被伤害的心理。甚至造成和父母之间情感的撕裂。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被大幅贬低,这是完全不对的。所以千万不要用这种毫无尊重感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戒除网络。
很多孩子对游戏都没有抵抗力,这就很容易造成沉迷网络的情况。家长要了解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弄清楚这些之后再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
经常玩游戏的孩子心理状态
第一个是成就感。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里很受打击,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产生了很深的挫败感。
而玩手机游戏却可以带给他们成就感,打败了对手,攻下了城池,成功闯关。虽然是在虚拟世界,但是这些体验在感觉上是真实的。谁不想做英雄呢?现实世界的失意在网络游戏中得到了弥补,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网络游戏的上瘾。
第二个是社交需求。有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身边缺少知心朋友,想加入某个群体却因为某些因素而无法融入。而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交往动机,渴望友谊。
在网络游戏中,他们以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团结协作,一起打败对手,一起获得胜利。在游戏中,他们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而且,有些孩子会因为游戏结识到了真正的朋友。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加依赖网络游戏。
第三个是掌控感。现在有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家人过度保护,小的时候大人安排他们的吃喝拉撒睡,上学之后大人又严密管控着他们的学习,他们一直在被动承受着,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而在网络游戏中,没有人可以干预他们,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就算失败了,也不用担心有人否定和责备他们。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了充分的自由感和掌控感,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得到的。
游戏成瘾的孩子,家庭氛围有什么特征
1、家中的父母、长辈观点不一致,经常产生矛盾和冲突。
2、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比较少,给孩子的反馈信息经常是比较单一的。比如说,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就是惩罚,却没有积极地给孩子解释惩罚的原因。
3、盲目攀比,只注重成绩。
4、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过于远大,让孩子平时无法产生成就感。
5、家长不能够容忍孩子犯错误,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6、孩子缺少同伴和小团体的归属感,缺乏自主性。
孩子为何如此沉迷游戏
1)反抗心理作祟
现在的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兴趣班。
家长过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之而来的便是让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随着年龄增长,课业负担逐渐增重,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周六后日的课外时间也全都在学习,孩子自然会像“笼中鸟”那般向往自由。
孩子想要去游乐园、休息一会看电视、参加户外活动,通通都被家长否决。长时间处在这种压力下,叛逆期的孩子自然就会出现反抗的想法:既然父母讨厌我玩游戏,那我就要玩!逐渐与父母站到了对立面。
考虑什么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很正常,但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心理发展规律,只会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当我们责怪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总是沉迷于打游戏的时候,就应该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2)缺乏放松机会
打游戏的并不都是孩子,不少家长也是游戏大军中的一员。家长把游戏当作释放工作压力的方式之一,孩子何尝不是?部分家长会说,孩子每天都有大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负责学习就行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实不然,大家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难道不知道学习是件十分枯燥无味的事吗?特别对活泼好动的小孩子来说,让他们安安静静学习是很大的挑战,只是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不得不顺从。
于是,一旦接触到游戏后,就会被其中的欢乐世界吸引,这里的紧张刺激会带来快乐,与学习中枯燥的世界截然相反,这令他们感到无比放松。
3)人际交往受打击
有些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精神关心,哪怕他们明确表达出想法,也置之不理;有些家长过于严厉,从小对孩子实行打压式教育,让他们在否定中长大;有些家长给了孩子无比压抑的环境,从而使其逐渐变得内向,寡言少语。
电子游戏具有隐匿性,在这个世界里大家不需要面对面接触,就可以畅所欲言,即使不认识也可以聊得比熟人还热闹。这个特性刚好弥补了孩子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互动空缺,他们可以打开心房,又无需再承受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孩子沉迷游戏自然不行,但想要纠正,不是简单进行棍棒教育就行的,孩子最多只是表面顺从。
十岁男孩就算是进入了叛逆期。一般情况下,叛逆期开始于10-12岁,结束于16-20岁,一般持续6年左右,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的过渡阶段。那么,孩子十岁会不会叛逆期?
孩子十岁会不会叛逆期
孩子的成长有两个叛逆期。叛逆的第一阶段是婴儿叛逆,大约在2-3岁左右。
叛逆的第二个阶段是青少年叛逆期,大约在10岁到18岁左右。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不明显,有的孩子10岁就开始了叛逆期。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任何迹象: 说明他已经进入了叛逆期。
1、和父母说话时喜欢用“但是”和“而且”。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比喻抽烟,喜欢模仿明星的造型。
2、变得如此痴迷于美,以至于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洗头、淋浴和吹头发。他一天换几次衣服,喜欢买鞋。不在没有洗头和吹干的情况下外出,特别注意形象和面子。
3、不喜欢和父母过多的交流,喜欢独处。喜欢与同龄的人交流。父母说一切都觉得烦。
4、觉得自己长大了,需要摆脱父母了。
由于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但孩子的这些经历也表明他们正在逐渐长大。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和孩子交流,不要正面冲突,不要和孩子吵架,不要过多唠叨。为美好的生活负责。能陪他度过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就好了。
父母怎么和叛逆期的孩子沟通
1、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是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家长可以通过看书、请教专家、请教老师等方式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指导工作。
2、找一个孩子信任的人交谈
我们常常尽力说好话,讲道理,以为孩子听了就好了,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就是在和你作对,那又怎样呢?那是什么意思?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你不是他的“类型”!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换菜,孩子听谁的,你请谁过来,换个环境换个角度告诉他,效果会更好。
3、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
孩子毕竟是孩子,跟大人相比思维简单幼稚,理解和领悟水平较低,毕竟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慢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一点点支持,等到他们逐渐成熟,就是成龙成凤的时候了。
孩子十岁会不会叛逆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进入叛逆期了,爸爸妈妈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不发脾气和暴躁,耐心的对待孩子,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玩,有事和孩子商量,这样就改变孩子叛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