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驱动力的定义: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在学习中,孩子如果能够拥有内驱力,就会更加的热爱学习,更加的有自信。
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办法
1、温柔平等地沟通。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行不通,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心服口不服,父母管一管,就学一会儿,父母不管就不学,学习好像是给父母学的。父母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温柔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急不得,慢中生快,一开始别给孩子定太高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欲速则不达。
2、耐心陪孩子学习。父母陪孩子学习不是看父母有多高的学识能力,关键是耐心,孩子刚开始学习,不要期待太高,看到孩子有错误,没有必要大发雷霆,写错了,让孩子自己改过来就是了。相信孩子的能力,学会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收获的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3、把批评改为夸奖。越是成绩差的孩子越希望得到鼓励,如果老师和家长夸对了,孩子就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力也就被激发出来。试着把批评改为夸奖,掌握好度:“八分夸奖,两分批评。”孩子主动写作业,解出一道难题,成绩有进步时,给予孩子及时正确的鼓励和夸奖,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更强。
4、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孩子上了高年级,尤其是上了初中后,孩子已经不需要父母陪伴写作业了,喜欢自己安排学习计划,父母就需要改变策略,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当孩子真正想认真学习时,是用不着父母催促的,父母越催孩子越逆反。父母提醒孩子学习,也要云淡风轻,采用商量的口气,而不是强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5、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孩子没有认真完成作业,如果受到老师批评,就要承担这个后果,在自省中不断前进。当然,要在孩子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和老师提前沟通好,以免孩子过于难堪,影响心理健康。
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
1、参与度更高。孩子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会自觉自愿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奖励和惩罚。
2、行动更持久。由于孩子把学习当成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会持续不断地行动,因为学习这件事的特点是,越学越无知,越学越投入,孩子会不断探索新知,不断挑战难点。
3、成就感更足。由于不需要奖励和惩罚的筹码,所以,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内心感觉会非常棒,他会更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
家长如何避免扼杀孩子的学习的内驱力
不要轻易拿物质奖励,去哄着孩子学习。实在要奖励,建议用精神奖励,比如给孩子鼓励的话,允许孩子给妈妈化妆,跟爸爸比赛等。
尽早找到孩子眼里发光的东西。就是孩子提到一个事情时,眼里有光。捕捉那个光,就是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去支持他。
多暗示学习的乐趣,少暗示学习的痛苦。尤其不要过早、过度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而要多陪带孩子玩有挑战性的益智游戏,比如算24点纸牌游戏,数独游戏,成语接龙等,让学习的乐趣本身,不断引领和吸引孩子。
内驱力不足的孩子通常无法主动学习,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帮助孩子提升内驱力,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让孩子自我提升,主动学习。
内驱力不足的孩子怎么办
1、温柔平等地沟通
家长过往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已经行不通了,根本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需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温柔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急不得。家长一开始不能给孩子定太高目标,要给孩子定够得着的目标,让孩子一点一点的进步。
2、给孩子更多探索空间
体验和探索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孩子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时,其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手足触碰到的等等都会为大脑提供思考的素材,为孩子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孩子所接触到的世界越是多样化,吸收的素材越是丰富,越有利于孩子学习成长。
3、点燃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孩子有目标不代表就是对某一学科突然就感兴趣了,想要孩子真的学习成绩能够提升,除了给孩子奋斗的目标之外,还要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到学习是很有趣、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4、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可以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孩子读的书越多,感兴趣的内容也就越多,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越好奇,想要继续探索下去。这时不需要给他太多的外力推动,孩子自己就会去主动探索这个新的世界。
阅读还可以帮助孩子打牢知识基础,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孩子内驱力不足的原因
1、来自家长超限效应的影响
超限效应指的是由于作用时间过久、刺激过度而引起的心理逆反现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劝说孩子写作业,当第一次说的时候,孩子还会听一听,随着提及次数的增加,孩子反而会觉得不耐烦,做任何与学习相关的事都提不起丝毫的动力。
2、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肯定
很多家长信奉采取严厉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才,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得做什么。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立着大大小小的规矩,却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肯定和赞扬,孩子不仅没有自由,生活学习的压力还格外的大。
3、过分干涉孩子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焦虑,上幼儿园之前就让孩子背古诗、说英语、学算术,上了幼儿园更是开启各种练习册疯狂刷题模式。除此之外,孩子起床、吃饭、睡觉、上培训班的时间都由父母来安排。这就让孩子非常的被动,会觉得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被父母重视,于是产生逆反心理,开始贪玩、想尽办法偷懒、甚至厌恶学习。
如何提升孩子的内驱力
1、提升孩子的归属感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普遍不愁吃穿,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因此在他们的世界里,解决生理需求就不再具有任何动力。他们更缺的是父母的陪伴,无条件的爱,家庭的归属感。
2、家长主动正向激励
所谓正向激励,其实是强化孩子心中对自己的认可度,让孩子相信,“我可以”、“我能行”、“我最棒”。在适当的环境下,家长要学会正向地鼓励孩子,比如当孩子失利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后并给予安慰,告诉孩子你很棒的,下次会更好。比如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给孩子一定的惊喜奖品,让孩子更加有想去努力的动力。
3、提升孩子的自主能力
孩子只有拥有自己独立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感,他才更愿意去做事。所以,大人们及时给予孩子正面反馈很重要,让孩子始终感觉“我能行”“我可以”。
4、榜样的力量
父母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少唠叨说教,多做给孩子看就行了,身教大于言传,用行为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改变。
自从孩子上学之后,家长需要操心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了,其中最让父母担心就是孩子会产生厌学的心理障碍。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家长最需要的就是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减少厌学情绪的产生。
父母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1、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什么叫自主权?就是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自己打心眼里想做,对孩子而言,学习不是为了讨好父母,也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就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学。当孩子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学,学什么的时候,他的自主权其实也就释放出来了,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做主”这件事毫无抵抗力,只要能自己说了算。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是唤醒他内驱力最基本的条件。
2、带着使命感持续努力。孩子其实都有归属感,都想被需要,只有被需要生活才会更精彩。只是为了自己而活,太狭隘、太没意思,往往没了方向。为了别人、为了世界、带着使命感去生活,就会感觉浑身充满力量。什么是使命?应该去做的事就是使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有改造世界的想法,用使命感鼓励孩子学习,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为之持续努力,是个非常不错的方式。
3、以向往成为的人为目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有的喜欢影视歌星、有的喜欢科学家、有的喜欢工程师、有的喜欢平凡岗位但具有匠人精神的人,只要是偶像是积极向上的,都值得尊重。在引导孩子爱上学习时,可以让以向往成为的人为目标,孩子的斗志将被点燃。
4、点燃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有目标不代表能读某一学科突然就感兴趣了。想要孩子真的学习成绩能够提升,那么除了给孩子奋斗的目标之外,还要让孩子切实的感受到学习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并且这个兴趣的培养越早越容易成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学业知识含量还没有高年级那么多,正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好时机。
点燃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家长可以用心理学上称为“阳性强化”的一个行为。通俗一点说,就是及时鼓励孩子哪怕只有一点小小的成功,这也是会让孩子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继续学习并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的一种动力。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候,都会发先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家长要留意下,是不是孩子的内驱力收到了影响。其实,孩子从小时候就会对外在事物展现出好奇心和探索欲,这其实就是内驱力,伴随着好奇心孩子就会去行动,去主动学习。
内驱力对孩子的重要性
1、参与度更高。内驱力高的孩子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会自觉自愿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奖励和惩罚。
2、行动更持久。由于孩子把学习当成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会持续不断地行动,因为学习这件事的特点是,越学越无知,越学越投入,孩子会不断探索新知,不断挑战难点。
3、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如果孩子有很强的内驱力,那么无论他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心甘情愿的,在这种情况下,事情往往能够做得更好,对于回报社会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根本不在话下。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内驱力
1、学会尊重孩子。父母要尊重孩子,要设定合适的目标,不论孩子处于怎样的一个情况状态,父母的打击教育,只会让孩子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没有自信。孩子的内心一旦接受这个设定,父母没有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孩子只会每况愈下。尊重孩子,避免孩子自我贬损。
2、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生活中很多孩子只是看起来努力,家长要让孩子对于弱项进行刻意练习,并在练习中进行复盘总结,会更有效率。高自尊不能只建立在空谈上,要多付出实际有效的行动。
3、提问有度。适当的提问可以提高孩子思考能力,但不要让家长的问题占满孩子的生活,家长应当做的是引导孩子提问,让他们主动获取,而不是用自己的提问向他们灌输知识。
同样的,家长也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即便有时候他们的问题你暂时回答不出来,但是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着找到真正的答案,还能增进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
父母在学习上要避免哪些才能培养孩子内驱力
1、陪写作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巩固当天的知识,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可我们迫于学校老师的压力,以及自身的焦虑,对孩子的写作业问题强加干涉,结果就造成了作业责任的转嫁,孩子会觉得,父母催,我就做,父母不催,我就一直拖着。
2、代选兴趣班。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安排课程,要知道,兴趣班之所以叫兴趣班,是因为它基于兴趣,孩子没有兴趣的事情,你非要强加给他,这不就是剥夺了他的自主权嘛。
3、生活上的大包大揽。当孩子上小学后,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太多了,可我们总是觉得孩子没长大,还不够成熟,因此,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大包大揽,渐渐地,孩子觉得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自己没有必要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