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孩子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其他公共场合,只要一点没有顺从他们的意愿,孩子就是躺在地上撒泼打滚,直到父母妥协他们才会停止,让家长十分无奈。
孩子撒泼打滚怎么教育
1、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坚决回绝。事实上,当孩子出现撒泼打滚的时候,一般都属于无理取闹,有的父母感觉到非常丢人,因此父母会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更加蛮横无理,甚至父母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还会被孩子打骂。因此父母一定要坚决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同时让孩子知道,不管怎么哭闹都是没有用的,这样的孩子才会有所收敛,不至于得寸进尺胡搅蛮缠。
2、让孩子知道父母对孩子哭闹的态度。事实上,如果孩子总喜欢撒泼打滚,一般都在于父母的纵容。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妈妈无奈之下最后不得不做出妥协让步,否则孩子会一直撒泼打滚,不愿意跟父母走,让父母感到非常无奈。
针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孩子哭闹的态度,比如即便孩子再怎么哭闹,无理要求是绝对不会满足的。这样就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线,很快孩子就会停止哭闹。
3、让孩子知道胡闹接下来的代价。如果孩子完全是在胡闹,父母千万不要惯着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继续胡闹的代价。这样做才可以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让孩子知道胡闹要受到的惩罚,这样孩子自己就会认真考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
家长的哪些方式会助长孩子无理取闹,撒泼打滚的行为呢?
毫无原则的妥协,会助长孩子的无理取闹。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通常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这跟我们大人在遇到难过的事情会难过流泪一样,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哭闹,就会急于安抚孩子的情况,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孰不知,家长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认为,当自己的要求不被满足时,通过无理取闹的方式家长就会屈服。当再次遇到类似的状况时,孩子就会如法炮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以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养成蛮不讲理的习惯。
打骂威胁,空讲道理。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常见的错误的处理方法,除了妥协外,还有打骂威胁等暴力手段、讲道理等行为。与妥协截然相反的是打骂威胁等暴力手段。这种方式虽然效果大都立竿见影。
但这么做,不仅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较大伤害,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要么容易成为脾气火爆的人,要么容易成为性格懦弱的人。
讲道理,也是家长在遇到孩子哭闹时,常常使用的方法。但这对于情绪激动的孩子来说,道理往往是听不进去的。还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情绪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理解。
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孩子哪些教育,让孩子慢慢纠正这种行为呢?
教会孩子冷静思考,敢于直面挫折。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分的溺爱着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耐挫能力,可能是一条下坡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困难,所以,父母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要求和愿望,不应该一味的满足,需要适当的拒绝,这样一来,可以让孩子的内心更加柔软和更有力量,更坚强。
帮助孩子自我认知。家长采用的漠视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在家里收到的漠视,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虽然自己的在家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父母都会站在自己身边,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不是所有人都会围着自己转。父母的漠视也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哭闹的行为不礼貌,不恰当。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比较唠叨,重复的问题一遍又一遍的说,但是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更是“下下策”,我们要试着引导他。
孩子怎么教育就是不听怎么办
家长要用恰当的方式指出错误
当家长要给孩子建立健康耻感的时候,那么如何正确的指出孩子错误所在,其实也是较为重要的。因为健康耻感的建立,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首先,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他们所做的事情,存在着哪些误区。之后再告诉他们,怎样去做才是正确的,这样才能让孩子为健康耻感的建立打好基础。
因此,家长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例如孩子犯错了,家长可以先运用一些小事来进行提醒,先不提孩子所做下的错误,当孩子能够逐渐理解了,之后再把问题带到孩子所犯的错误上面。
这样也能让孩子更好的去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为什么存在着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一个判断标准,这就意味着孩子健康耻感已经建立了起来。
家长要就事论事的指出错误
当孩子犯错之后,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指出错误的时候,往往会把孩子所做的错误越说越多,可能很难会做到就事论事。那么这种做法,家长其实是没有把握好健康耻感的尺度,反而过度的利用了孩子的羞耻感。
这样做的话,会让孩子对自己错误,不能很好的进行把握,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不管做得好还是不好,家长都会对他们进行责骂。
天天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还是不听话怎么办
换位思考
教育孩子堵不如疏,也就是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孩子不会写作业而急得大哭,父母不要一味的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努力学习就好了,你肯定是上课没好好地听讲……”
这种就是典型的父母思维,此时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你会发现孩子是对的,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让孩子适当的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适当引导
在遇到问题时,父母不但要理解孩子,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正向的引导,而且这种引导更多的是用行为引导。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做什么,那么自己就要做一个好榜样。
肯定孩子
没有人喜欢听否定自己的话,孩子更是这样。父母天天说孩子笨,不是学习的料,孩子就真的能学习好吗?是不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学习会越来越差。事实上,信任是叛逆心的天敌,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学习好,一定要多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适当的鼓励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正能量的循环圈里健康成长!
面对孩子不听话,父母要学会哪些妙招
1、教会孩子独立和有主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广博见闻,增长阅历,遇事有主见,碰到问题知道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
父母不可能时刻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拥有独自乘风破浪的勇气和能力,有自己生存的技能,在跌打中前进成长,这样父母就会较少担心挂念孩子,相信孩子能很好地照顾自己。
2、点到为止
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说一遍就知道父母的意思了,说多了起反作用,唠唠叨叨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干脆逆反不听了。
孩子有自我判断能力,也是有自尊心的,老被父母说,感觉很没面子,父母说了之后留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慢慢消化这些道理,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看孩子的改变就好了。
3、适当让孩子发泄情绪
孩子不开心时需要向人倾诉,这比压在心里要强很多,允许孩子发泄情绪,这是一种宣泄和出口。不良的情绪排出之后,孩子会趋于平静,更能心平气和地倾听父母的建议。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不随意指责,和孩子沟通时切忌居高临下,拿出说一不二的威严,很难让孩子服气,温柔比强硬更能让孩子的内心软化,乐于倾听和改变。
4、父母教育意见统一
父母有的一方唱白脸,一方唱红脸,比如妈妈教育批评孩子,爸爸在一旁就护着孩子,弄得孩子不知所措,于是就偷懒钻父母空子,这样孩子就很难采纳正确的意见。
父母教育意见要统一,灌输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和做事理念,先成人,再成才,给孩子做出示范,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好榜样。父母优秀,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会有更大的进步。
女孩子青春期阶段家长需要特别重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取得孩子的完全信任,孩子才会毫无保留地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所以,想要让青春期孩子敞开心扉,第一步就是取得孩子的信任。
女孩子青春期怎么教育和沟通技巧
(1)将以往的控制教育,转为适度的赏识教育
棍棒教育的弊端,相信很多家长都已经感受到了。棍棒教育不仅能够促使亲子矛盾加剧,甚至会让亲子关系就此破灭。有的父母在管教女儿长期采用棍棒教育的情况下,女儿也誓死反抗,结果双方都疲惫不堪,于是家长开始放弃女儿:“我不管你了,自生自灭随便你。”
如今,非常流行一句话“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其实并非空话,相反这正是无数父母靠着实践而获得的真理。爸妈在赏识女儿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女儿某个行为的正确性,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动机,让女儿时刻怀揣着一种“我要做得更好”的心态,来严格约束自己。
(2)从细节处,发现女儿的闪光点,并予以认可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通病——女儿细小的变化和进步,家长永远看不见;家长每次最在意的都是女儿的哪里又错了,哪里又不对了……无限放大女儿的缺点,将女儿的优点无限缩小化,这是大多数父母最擅长的事情,也是最错误的做法。
为人父母,我们要用一双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女儿的闪光点。比如:女儿青春期的时候,对亲情看得比较淡,平日里看见某个亲戚都懒得主动打招呼。但忽然有一天,女儿心情愉悦,主动和亲戚打招呼,还家长里短的聊了不少。这个时候,爸妈可以在当天单独把这个事情拿出来进行点评,让女儿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进步,其实爸妈都放在心底。这样一来,女儿也更愿意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3)注意说话语气,以维护女儿自尊心为出发点
这两天,我有一个粉丝私信我:“曦曦妈,我的女儿16岁,性格不内心但也不特别外向。她性格特别急躁,一生气就喜欢扇自己耳光,让父母看了极其心疼。”在接下来的了解中,这位粉丝也透露自己对女儿的说话语气和态度方面,确实有点过火了。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可家长却习惯性把女儿当做小孩子,这也嫌弃那也看不上,满嘴说出来的都是指责和看不起。试问,这样的语气哪个孩子能接受,就算是换成自己,恐怕也早已受不了了。在女儿10—18岁这个敏感时期,爸妈一定要注意说话语气,时刻维护女儿的自尊心,让女儿感受到父母的尊重真的无比重要。
青春期女孩的社交,要怎么合理引导
1.经验分享
家长和老师可以与女孩子共享有关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经验。对于那些比较困难和敏感的皆有咨询,可以给她们分享自己的青春期经历,在乎保证“说心话”,而非指责和批评。
2.丰富女孩子的趣味活动
在青春期经历的地步,女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拓宽。家长和老师可以从娱乐活动中,来促进女孩子们的交流,例如组织女孩子们一起参加电影、运动、文化、换情及爱心服务等活动,这将给她们带来更多的社交机会。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哪些沟通问题
陷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枷锁,拒绝与父母真诚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心理半成熟状态,这个时候的孩子过分急于表达自我,而容易陷入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当中,遇事容易钻牛角尖。对于父母日常的引导教育,急于摆脱,不情愿与父母进行真诚沟通。
比如孩子自己认为他是学校中最懂电脑的人,但是电脑比赛却没有选上他,他认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但是这类问题跟父母沟通,似乎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孩子不会选择和父母沟通。
“争强好胜”的心理驱使,对父母的差异性思维选择性屏蔽
“争强好胜”是青春期孩子的另一个心理特征,他们急于自我认可与被外界认可,所以陷入自我盲目崇拜中。一旦父母发表了与他们的认知有差异化的建议,就会选择性不予理睬,果断屏蔽。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中,除了自我既定认知思维以外,不允许另外一种差异化思维认知存在。
比如孩子自认为见多识广,涉猎广泛,而父母却在很多方面是门外汉。他会认为父母什么都不懂,说出来的话也和他的理解相去甚远,也就是代沟太明显,所以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说还不如不说。
抵抗情绪加深,对父母的要求秉承“凡事反着来”的逆反做法
“逆反”是青春期孩子的另一个强烈表现,对于父母的要求,他们总是下意识地产生敌意。父母越是要求,他们越是反着来。似乎只有通过这样“凡事反着来”的做法,才能向外界证明他们已经长大。
比如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一遍遍的唠叨,孩子就烦了,反而越发不喜欢学习,就和父母对着干,做个父母眼中的坏孩子。
叛逆期是大多数孩子都躲不过去的阶段,家长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也会很苦恼。从前很乖的孩子到了叛逆期就像变了一个人,这是大多数家长的真是感受。
孩子叛逆期怎么教育最有效
一、切忌打骂,给予一定的尊重
有的家长,在孩子叛逆期的时候被气得不行,上去就是打骂。这样可以做的后果,往往是自己孩子进行心里更加仇视父母。孩子作为一个有独立自主思考分析能力的个体,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感悟各种道理。成长的过程中,来自父母的严厉管控,让他强烈希望能够得到一种平等的对话。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父母也应该学会尊重孩子。不要翻找孩子的私人物品,倾听孩子的想法,多沟通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了解原因,身体力行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了解孩子为何叛逆,什么事情造成的。在了解之后,很多家长可以做的工作就会通篇大道理。例如孩子不想上学了,爸妈急得不行,又是劝又是打,但最后没有一点用都没有。不如家长对于身体力行,让孩子去感受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不想上学,那就让他干几天体力活,让他知道工作是多么辛苦。
三、以柔克刚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孩子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对孩子太苛刻。不能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严厉批评,做了好事我们却无动于衷,适当鼓励表扬孩子,让他找到认同感和成就感,在了解到什么事情是对的后,他就会主动去做对的事情。
四。注意语言
父母对叛逆期的孩子往往没有耐心,更多的是生气,但是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父母对待孩子说话要注意语气和分寸,不要对孩子指令性的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听你说。
孩子的“叛逆”,主要来源于哪些心理
一、好奇
越是阻拦越是想动动看,他可能并不是想气死你,而是只单单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好奇心,我们更需要的是去“鼓励”,而不是打压,毕竟好奇心往往与求知欲相伴,对孩子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也不是要一味的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如火电等危险品,是要严格禁止玩的;特别珍贵的东西,你可以尽量把东西藏起来;对于具有一定危险性,但在有辅助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尝试的,例如大人在侧的情形下,可以拿剪刀剪剪纸等等。
二、求关注
各种找事情踩底线,有时只是为了让大人能关注他而已。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安安静静地在一旁玩,却很少鼓励这种行为,反而总无意地惩罚这种行为——越是安静越容易被忽略,反而会哭闹的孩子有奶吃。
所以,孩子心理会想“管你是鼓励/批评/甚至打骂都没关系,最起码你回应我了,注意力此刻是在我身上了呀,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对此,你就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给他高质量的陪伴,和他一起开心玩闹,让他从你的行为中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被认可的,被欣赏的。他也就没必要通过“叛逆”求关注了。
三、对控制的报复
这是导致孩子“叛逆”最主要的原因了,特别是明眼一看就知道他在故意和你对着干,脸上写满不服气的情况,大概率就是在报复大人对他的控制了。
有些小朋友的性格天生可能就比较独立,不喜欢听人指挥,就像在“喝多少水、吃多少饭、穿哪件衣服”等小事情上都不能自己做主,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反抗”的情绪。
孩子具有哪些特征,才能说明孩子已经进入叛逆期
1、总喜欢挑父母的刺
无论父母说什么,在孩子的眼里都叫唠叨,这就是孩子处在叛逆期在一个典型的表现。就连父母对孩子的起码的关心和提醒在孩子的眼里一样成为多余的话。孩子变得爱挑刺,爱找父母的毛病,无论如何和不喜欢被父母管理和约束。
2、不喜欢正经说话总爱挑理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变得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就连平时的正经交流就很难,至于顶嘴却成了家常便饭,你喊他吃饭,他不理,多说一句,他都抱怨你唠里唠叨没完没了。
3、容易莫名烦躁,爱发脾气
孩子进入叛逆期后越发的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烦躁不安,喜欢听音乐,却对父母亲人有着莫名的坏情绪,这时候家长一定是挺失望的,怀疑自己怎么把孩子教育的这样失败。
4、嘴里很少有赞美之词
即便是一些好的现象,好的事情,到了叛逆期的孩子眼里,也是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就算他们对发生的事情无可挑剔,没有发牢骚发脾气,可不闭着嘴,绝不多说一句赞美之词。
5、不愿意跟爸妈一起出门
叛逆期的孩子都孤僻的,是企图独立的,所以,他们变得不再粘着父母,而是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空间里,面对和父母一起出门的邀请,一般都是不顺从的,有些孩子干脆拒绝和父母一起出门的任何一个要求。
6、特别注重个人的形象
别看叛逆期的孩子让父母操碎了心,但他们在个人的外在形象上却要求甚高,喜欢照镜子,喜欢打扮自己,出门前喜欢各种换衣服、倒刺自己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