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喜欢动手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做

小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动手打人呢?主要原因有:他们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常常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遇到他人违抗自己的命令时,就会采取暴力方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身边人的模仿;口头表达能力差等等。那么,小孩喜欢动手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小孩喜欢动手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做

1.制止孩子分析打人原因,找到解决方法

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打人,家长都要立刻制止,握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不可以」,首先要做的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制止,不然责骂孩子就可能会给孩子强化打人这件事,特别是在孩子叛逆期,更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出打人或不高兴的原因,然后进行分析。

2.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可以引导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他主动的和被打的人道歉,去抱一抱被打的小朋友,让两个小朋友拉拉手,表示歉意与谅解。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如果孩子的行为非常的强烈,没有任何语言嵌入的余地,这个时候,你可以做标准行为训练法,来掌控他。

3.教孩子说话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要打人,而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如果当时自己的行为或者话语得不到对方回应时,就会靠打人来唤起对方的注意。家长可以教孩子去说话,比如当孩子想要玩玩具时:“我想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可以吗?”孩子学会表达和说话,就不会再动手打人了。

4.家长树立榜样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平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当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体罚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他还小,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知道对错。但是他知道犯错了就要挨打,如果别的小朋友犯错了,他也是会动手的,所以家长要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5.让宝宝承担“暴力”后果

在孩子发生“暴力”行为的时候,让他学会道歉是必做项,但是让他意识到这种行为不正确更重要。比如孩子在与小朋友玩耍过程中,发生打人行为时,建议家长严肃对待,但是不要大声呵责,语言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种。在道歉的过程中安抚宝宝情绪,让其明白打人是不对的,必要时候上演情景模拟,让宝宝感同身受被打人的心理感受,并产生同情心理,这样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他就会有所思考。

小孩喜欢动手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做,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让他们知道打人是一种不对的行为,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一些被打的感觉,然后让他们承担打人的后果。

孩子在小的时候,由于缺乏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经常会做出一些攻击性行为,比如打人,咬人等等。如果家长一味地放任不管,那他们势必会养成习惯,经常会无缘无故的做出打人的动作来。

小孩喜欢动手打人怎么办

1、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助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年龄小的孩子,动手打人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二是有某种需求。了解了孩子动手打人的原因后就要对症下药,想引起大人注意的,爸爸妈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有某种需求的,要耐心教导孩子用语言或者合理的方式来表达。

2、要及时纠正孩子动手打人的这个不良行为。孩子动手打人时会观察大人的反应,如果妈妈表现出很惊讶,像是和他在做游戏的样子,这个时候,你说不能打妈妈,他会认为我可以继续和妈妈游戏,很有趣;如果你非常愤怒,甚至会狠狠地打他几巴掌,那孩子会认为大人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因为惧怕妈妈,会停手,但他遇到相同的情形时孩子还会动手。

3、灌输平等原则。孩子因为年幼时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已经养成不良动手习惯,家长这时候能做的就是后期挽救,用言行和态度告诉孩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如果孩子抢夺他人的玩具,那家长就可以抢夺回来,除了把玩具还给人家以外,还可以拿走孩子的玩具,并询问他被夺走玩具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让他知道,欺负他人的人也会被欺负,动手打人的孩子永远不会受欢迎。

4、反省自己。很多时候孩子的反应是对周围的模仿,如果孩子的父母经常互殴的话,那在孩子眼里武力就是被允许的,自然也会动手打人,所以家长必须先停止不良相处模式,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

孩子喜欢打人的原因有哪些

1、孩子模仿来的。模仿力很强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在与外界接触过程中,在游戏、视频、绘本里,一些涉及武力打斗使感官刺激比较强烈的情节,特别吸引孩子,由于孩子的分辨能力还很差,觉得好玩、有意思,逐渐模仿学会,遇到问题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下意识地用武力来解决。

2、孩子在变相的“求关注”。现代社会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因此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孩子大部分都会选择用肢体行为来表达自己“求关注”的诉求。

3、没有合适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面对玩具被抢或者得不到心爱的东西的时候,他没有别的方式去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愤,因此只能选择肢体行动来强烈表达自己的不满。

小孩喜欢动手打人会有哪些影响

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来往。孩子动手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脾气不好,孩子的同学伙伴,接触的家人朋友,是不会考虑孩子行为背后深层次原因的,他们总是会用自己的第一反应来判断一个人的所有,这是“首因效应”的结果,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孩子喜欢动手,比较冲动,自然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导致小朋友们不喜欢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既然孩子会因为心情、脾气的原因而动手,那么这就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里,会逐渐的与性格相关联。换句话说,孩子会因为这种行为而变得性格暴躁、易怒、敏感等,这种敏感性格又会作用于个体行为,形成循环。所以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里,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会有一定的影响。

家长可能都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可能有一段时间会出现爱打人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自身不良行为,不要让孩子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小孩总喜欢动手打人怎么办

1、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当宝宝打人的时候,家长先不要急着下结论,不要着急评断谁是谁非,而是应该先弄清楚孩子打人的原因,或许是孩子先动手的,或许是被欺负之后才动手的,总之有许多种可能,家长要先找到原因,最后对症下药。

2、交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如果孩子是被同学欺负了,就要告诉孩子,应该向老师和家长求助;如果孩子是有情绪需要发泄,那也要选择正确的方式,绝对不是靠打人来宣泄负面情绪,总之,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孩子去正确处理和应对,而不是全凭打人来解决问题。

3、对待孩子不要使用武力。有些孩子爱打人,完全就是受家长影响。因为家长经常打孩子,所以孩子也会误以为“别人不对,我就应该打别人”。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能使用武力。否则,你也会收获一个爱打人的小恶魔。

4、立下规矩,严格遵守。当孩子打人或无理取闹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干预,父母可以把他带到房间后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如果宝贝以后打人,爸爸妈妈就把你放到这个房间里,等你安静下来,我们再陪你玩。”这时候父母不能一看到孩子哭闹就心软。

5、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很多时候会闹情绪打人是因为语言表达不清,想做的事情没办法做好,比如:叠高高老是掉,串珠子串不进去等等。父母要多注意观察孩子,多引导孩子做好他想做的事情。当他慢慢能把事情做好了,自信心也就变强了,他也会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随意闹脾气打人。

6、多关注孩子的性格成长。如果父母们第一次发现孩子打人这个现象并及时制止的话,要比孩子已经养成打人的这个习惯再教育,效果要来得快很多。如果父母经常关注孩子,在孩子打人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制止,并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如果遇到孩子被打的情况,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孩子安全感。家长一定要给足孩子安全感,让他们明白不论发生了什么,爸爸妈妈都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是会无条件支持和陪伴他们的,更要让他们明白,如果遇到了被打的情况,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相信爸爸妈妈可以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不要因此害怕。

2、及时和老师沟通情况。不管是孩子打人了,或是孩子被打了,家长都一定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这样也能让老师多多关注自家孩子的情况,避免孩子再去打人,或是孩子再度受伤的情况。

为啥孩子喜欢动手打人

1、没有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面对玩具被抢或者得不到心爱的东西的时候,他没有别的方式去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愤,因此只能选择肢体行动来强烈表达自己的不满。

2、孩子在变相的求关注。现代社会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因此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孩子大部分都会选择用肢体行为来表达自己“求关注”的诉求。

3、孩子在模仿大人的行为。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们经常一言不合就动手的话,孩子们在某些行为上当然也会模仿父母。一岁以后的孩子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他们看到什么自然就会学什么,而大人就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范本,父母们在动手的时候,就是无形的给孩子灌输这种武力行为。

小孩子由于年龄小,不懂得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就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行为,比如喜欢采取动手打人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是这样不仅会给自身带来一些影响,还会给他人造成不好的困扰,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

小孩子喜欢动手打人怎么办

1、现场立即制止。大多数小孩子都是由家长照顾的,所以在孩子打人的时候,肯定有家长在场。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打人了,要立即制止,把孩子抱住,控制孩子的手或者脚,把孩子拉开,坚决不允许孩子打人。告诉孩子“打人不对!”这时表情一定是严肃的,语调语速都保持中等,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威严。

2、和孩子沟通情绪。制止孩子的行为以后,把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和孩子沟通情绪。让孩子站着,家长蹲下身来,问孩子“刚才你不高兴了,是不是,你想要那个玩具,小朋友不给你!”孩子就知道自己的情绪被家长理解了,说到自己的心坎里去了,情绪就会平静下来。

3、道歉。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让孩子学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做错不怕,但需要学会道歉。等宝宝平静下来后,可以这样和他说:“你踢了妈妈”。

告知行为后果,比如:“妈妈很疼,很难过,因为你踢了我。”让宝宝知道被打会很疼,很难过,客观上帮助宝宝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如果他听不进去,可以边讲边示范,也做出踢他的动作但不要用那种惩罚性的愤怒的方式,告诉他:“看,会疼的。”

如果宝宝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他说“对不起”,并教孩子通过握手或者拥抱来表达友好。如果孩子继续有打人情绪,要把他带离,让他意识到不好的行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而他需要对此负责。

小孩子喜欢动手打人的原因

1、家里比较娇惯、溺爱孩子。现在家里孩子普遍比较少。有些父母从小对孩子娇惯溺爱,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论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会满足孩子。长此以往,一旦不能满足孩子,孩子就会备受打击,“都怪妈妈,打妈妈、坏妈妈……”这样的言语动作便会出来。

而父母又觉得孩子还小,以为这样的行为是好玩,便听之任之。父母的溺爱容易让孩子认为整个世界都围着自己转。一旦对方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就会重启攻击行为。

2、孩子在攻击行为中得到了某种满足。有些孩子动手打小朋友成了习惯,打的次数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第 一次跟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通过攻击别的小朋友得到了满足。

比如两个孩子在抢玩具,其中一个孩子通过动手成功地抢到了玩具。他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办法挺好用的,可以满足自己拥有玩具的需求。这时,攻击的行为就成了这个孩子的法宝,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事,孩子就会重复上一次的错误经验。

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纠正这种习惯

家长要首先改掉自己身上爱动手的毛病。父母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如果在动手的同时又在管教孩子不许打人,这也有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为,孩子的心里就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可以打人,我就不可以?”长此以往,父母的教育不仅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还会让孩子的行为变本加厉。

学会引导孩子的情绪。在面对孩子打人这个问题的时候,父母们应该和孩子感同身受,及时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严厉责罚。多说一句“我理解你”要比说1000次“你不可以这样”好的多,家长们如果能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帮助孩子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那么事情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