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偷拿别人东西怎么教育

让孩子知道在没有得到别人同意,是不可以随便拿别人东西,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让他深刻记住,可以向人家赔礼道歉请求别人原谅。

小孩偷拿别人东西怎么教育

1、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比如:家长跟孩子这样讲“如果有一天,小明看上了最爱的玩具,他没经过你的同意,就拿走了你的玩具,你会不会生气、难过?”“同样的,你没经过小明同意,就拿走小明的玩具,他会不会生气、难过?”。

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真正有约束力的规范不是家长的耳提面令,而是家长与周围人行为规范的模仿。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一个好的榜样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一个坏的榜样,只会让孩子越学越坏。

3、当孩子拿了别人东西的时候,就应该教育他主动的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再也不要去拿别人的东西,因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同时让他认为自己这种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伤害,只有这样平时生活中给他带来一生示范的作用,才能让孩子在教育方面有良好主动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4、引导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犯错是孩子天生的权力,犯错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承认错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小孩子偷东西该如何教育

1、树立正确价值观

孩子偷拿别人东西之后,家长要都孩子分析自己行为的错误,并帮助孩子区分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要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这个责任,不管这个责任有多轻,哪怕只是需要一句道歉那孩子也要让家长亲自去做。这样孩子才能完全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

2、注意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行为,无非是因为自己没有这种东西而缺乏安全感或者喜悦感。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喜欢的东西只要是在家庭可以承担的合理范围之内,家长就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也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让孩子尽量避免有犯错的可能。

3、不要打骂孩子

发现孩子有偷拿行为之后就打骂孩子的做法绝对不要再有了,不然不仅不能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错误行为,反而还可能会因为为了躲避这种惩罚而出现下次的撒谎行为。家长最好明白:心平气和的分析一件事情的利弊因果远比拿起扫帚声嘶力竭的唧吼和打骂更有用。

如何教育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孩子

1、自己要弄清楚,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否家长在某些方面对孩子太过苛刻,没有满足一些他非常想要的事情,使得他只能自己用这样的行为满足需要,想清楚之后可以确定以后对待孩子类似要求的处理方式。

2、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要晓之以理,要让他深刻的认识到这么做的不妥,这点要结合你们周围的实际啦,他有过接触的事实情况会对他有更强的说服作用,总之一定要让他打从心底认识到自己做错了防微杜渐。

3、古人说小时偷根针,大了偷银条,孩子的行为从小要培养,要教育他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占有的,拾到东西要还失主,想要的必须经过自己努力来光明正大的获去,偷拿别人的车西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是下光彩的,其它小朋友会看不起你的,要靠自己才是人生。

4、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肯定是不正确的,这个行为习惯不能姑息,可以给她看一些法制节目,让他了解到他的行为,首先是不正确的,而且要让他知道发展下去,后果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然后要从心理上帮助他,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愿意从心理上改正。

当发现孩子偷东西之后,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主要以说服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动用武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让孩子转变。动用武力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行为的出现。

小孩偷偷拿别人东西怎么教育

1、孩子没有物权意识,需及时开导。孩子年龄还小,一般都没有产生物权意识,不知道其他人的东西是不可以乱拿的,而且也不知道商店里面的东西还需要掏钱买。

因此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妈妈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开导和教育,让孩子形成一种物权意识,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乱拿的,否则就要付出代价,承担很严重的后果。

2、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偷东西,并不是出于一些不良的目的,可能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自己的压力很大,利用“偷”东西来发泄自身的压力。也有的时候因为孩子囊中羞涩,但是对于某种东西十分的喜爱,因此私下才会悄悄的偷过来自己用。

当发现孩子偷东西之后,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开导教育,这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切记别训斥打骂孩子。每一个人都了解,打骂孩子是会促进孩子说谎的个人行为。那样假如父母发觉孩子偷东西而去打骂他们,这不但不容易让难题获得处理,很有可能会因而损害孩子的自尊,乃至造成孩子抵抗。因此,假如父母不清楚怎样管理自己的心态,只能把孩子引向更槽糕的处境。

4、让孩子明白偷是不对的。对于孩子的偷东西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顾及自身的面子而采取百害而无一利的袒护、包庇做法。当孩子看到父母包庇自己的错误时,便意识不到错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告诉孩子偷别人的东西是件可耻的事,让孩子明白,用别人的东西需要征得别人的许可,否则就不能随便动用。

为什么孩子会有偷东西这种行为

1、好奇。很多孩子出于对这种行为的好奇,便迈出了“偷东西”行为的第一步。孩子对于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是充满好奇。于是,在不能辨别黑白的前提下,孩子迈出了第一步。

2、与小伙伴分享。很多孩子从小便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把自己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是,过度的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可能导致孩子在进行偷东西行为时,认为自己不是在偷东西,是在把好东西和朋友分享。

3、吸引家长注意力。孩子年龄比较小,对于“是非”的观念还不够明晰,这是便需要家长的引导。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于孩子的关注度不够。

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的很多行为的出发点其实都是在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渴求家长更多的关注。所以如果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家长便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这正满足了孩子对家长关注度的需求。

孩子的偷东西行为,是出于何种心理

1、缺失心理。当别的小朋友都拥有一件东西,但是自己没有。小朋友可能就会产生偷东西的心理。当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拿着同一件东西,当大家课上以及课下都在玩这件东西,但是自己偏偏没有,家长也明确表示不给自己买,孩子可能便会产生偷东西的心理。

2、孩子并不认为这是偷。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会在不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拿自己的手机或者翻看自己的包包。这是家长就要警惕起来,因为在孩子的眼中,他们的行为可能不算“偷”。

孩子从小到大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孩子,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去拿爸爸妈妈的东西是理所应当。一旦养成这种不良行为,孩子在之后的社交场合,很可能无意之间便触犯别人的隐私。

孩子“偷”东西,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家长千万不能发现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就给孩子贴上标签,家长要先了解清楚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鼓励孩子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

小孩偷拿别人的东西怎么教育

1、养成“所有权”意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对家中的物品进行“所有权”确认,让孩子先分清楚哪个物品属于谁,接着在物品上标上姓名或做个记号,并订立规则: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不能使用或拿走他人物品。然后,父母要亲自示范给孩子看,比如在洗衣服、收拾玩具前征求孩子的同意,让孩子知道他是该物品的“所有权者”。

2、杜绝打骂,耐心引导。孩子偷东西后,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心平气和地询问孩子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弄清原因后再对症下药。总之,遇到这类情况,父母千万不能动粗,应在弄清原因的基础上教孩子获得物品的正确方法,之后再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3、如果孩子确实偷拿,要鼓励他勇于承认。如果确认孩子的确是偷了别人的东西,父母需耐心引导他承认其行为,并告知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要积极引导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告诉他偷东西已经不对了,如果还不诚实的话就更不对了,妈妈希望你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4、带孩子一同返还物品并及时道歉。建议父母带着孩子一同去返还物品,一是避免孩子独自面对未知的局势;二是告诉他犯错了没关系,改过来就好了,妈妈会陪你面对的;三是示范给孩子看如何返还物品并真诚道歉。只有父母一步步亲自示范和引导孩子,才能真正教育好他,从根本上防止孩子出现类似行为。

为什么孩子会偷拿别人的东西

1、没有所有权的概念。部分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是完全不自知,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偷。

2、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情况往往是发生在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父母不允许买,但是孩子又非常喜欢,那么就算孩子对于“所有权”已经有一定概念了,还是会无法像成人般良好地自控。

3、对同龄人的模仿。可能身边的孩子偷东西,让孩子开始模仿,所以才会产生偷的行为。

4、希望以此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对于较大的孩子,已经理解这件事并不正确,但依然这样做,可能是感觉自己一直被忽视,想要选择调皮捣乱或更过分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小孩偷拿别人的东西,家长不正确的做法

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拿回东西,就马上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偷”,骂孩子是小偷,加以指责,甚至打骂,似乎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你这些过激的反应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会感到特别的羞耻,甚至自尊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打击。

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或者他人讨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你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讨论孩子拿回东西的事情,孩子会感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失去了自尊,会感到羞耻,很容易让孩子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唯唯诺诺。

打骂孩子。你的打骂和过于激烈的反应,只会激发他们的对抗和报复心理,还会让孩子对自身产生深深的厌恶。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小时候会有偷东西的行为,对此非常的担心,害怕孩子长大之后这种行为会变本加厉,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就要严厉制止。

小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怎么教育

1、家长不要质问孩子。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新文具时,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家里没人给孩子买,那他一定是拿了他人的。在这种想法驱动下,父母很容易激动,冲动地把孩子叫过去一通质问。另一方面,对于父母的质问,孩子很可能就会发生心思担负,他们会扯谎,或许直接不供认,和父母吵一架。

父母最好平复一下心境,用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聊聊,鼓舞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2、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父母发现孩子“偷拿”他人的东西后,不要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更不要惩罚孩子。比方,有的父母会惩罚孩子,以为这样会让孩子记住,再也不敢“偷拿”他人的东西。

3、明确告知孩子不能随意动他人的东西。告诉孩子,物品都有所有权,经过主人的赞同才可以玩,想要的话,更要征求主人的赞同。孩子若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就可以试着和他共情。可以问一下孩子,假如他心爱的小汽车,被小朋友悄然拿走了,他是不是很伤心?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知道不能随意拿他人的东西。

4、家长平时要留意孩子的物品。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物品,如果是“来路不明”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家长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也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视而不见。

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

1、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理论上来讲,一个人年龄越小,他的欲望和需求也就越容易满足。比如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要吃饱穿暖就好了;等孩子大了一些,会有自己的一些追求和想法,比如说喜欢某件玩具,或者想学习某种技能;等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又有了更高的需求,如买车买房。

这样算起来,孩子在小的时候,需求还是比较容易被满足的。然而很多家庭,就是因为无法满足孩子的这些小的需求,才让孩子一步步走向犯错的边缘。

2、孩子有贪小便宜的习惯。孩子大大方方,做事干脆利落,是非常难得的优良品质。但如果孩子很小气,又爱贪小便宜,那么偷东西自然就成为必然。只要有过一次偷东西的经历之后,孩子尝到甜头,胆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真正的“偷”。

3、孩子缺乏关注。有的时候孩子偷东西,并不能说明是孩子的品质出现了问题。当孩子长期被父母忽略,没有人重视自己,孩子就会想弄出个大新闻,让父母关注自己。孩子偷东西的行为,也多半会故意让父母发现,这种情况只要父母对孩子多加关心,孩子自然就不会再去偷。

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心理动机

1、心理平衡动机。看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也想要。两个一起玩儿的小伙伴,看到其中一个有奥特曼的玩具,另一个没有,就会产生一种据为己有的想法。

2、好奇心心理。孩子看到没有见过的东西,出于好奇就想据为己有。比如看到邻居叔叔有一块精美的手表放在桌子上,就趁其不注意,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3、心理缺陷。主要是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方式不当,于是孩子通过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弥补心理缺陷。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于是就会出现孩子“偷”父母的钱,“偷”超市或者商场东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