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候,最怕的就是孩子沾染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其实最早的时候,孩子对偷是没有概念的,仅仅是喜欢某一样东西想占为已有,也就是孩子的占有欲作崇。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东西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孩子行为。
发现孩子偷东西正确处理方法
1、家长要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孩子偷东西的行为也是一样。表面上,孩子是因为喜欢这个东西才选择偷,但是事实上,孩子这种行为的背后藏着孩子某一种物质需求或者是心理需求。家长要读懂孩子偷东西背后的真正用意,并对此做出正确回应。
2、引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在孩子出现这种行为以后,过度打骂虽然不可取,但是也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放任不管。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做错了说几句,下次注意别再犯就行了,家长这种无所谓的态度等于是对孩子偷拿行为的纵容,在孩子犯错时,必须要让孩子亲自把东西还回去并认真道歉,让他亲自去承担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
3、大人可以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在零花钱的使用方面,我们需要和孩子提前做一些约定。例如:有些东西是禁止购买的,家长最好和孩子共同列出一些详细的名目。把有损身体健康的垃圾食品,一些玩具或物品以及有哪些是我们家长会给他们准备的等等都写下来,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引导,孩子大了之后我们就要对孩子放权了。
我们要相信孩子能管理自己的零花钱,放手,让他们自主去管理,自主去花钱。只要他们做好记录的工作,我们就不要过多的干涉,我们要允许孩子在学习中犯错误。
4、帮助孩子树立物权意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随便拿的,如果想要,也必须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再征得同意以后才可以去拿,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占为己有。可以让孩子试着换位思考进行理解,比如对他说,如果别人随便拿走你的东西,你肯定也会不开心,让孩子设想自己的东西被拿走进行感受理解。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偷东西的行为
1、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偷东西是因为受到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小孩子通常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如果他的朋友中有喜欢偷拿的孩子,孩子也很容易会去模仿甚至受到怂恿去偷东西,或是家长有喜欢贪小便宜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也应该了解一下孩子身边是否有这种现象。
2、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些孩子偷东西是因为家长没有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有些孩子家庭条件相对差一些或是家长对孩子的这些物质需求不太重视。
所以他们的一些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选择去偷东西自己进行弥补,例如有的小孩子经常会把别人买的的新铅笔偷走。
3、缺少家长的关爱。一些家长会觉得奇怪,自己家里条件很好,在孩子物质生活上都会尽量满足,为什么孩子还是会偷东西呢?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情感和关爱上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偷拿行为的普遍诱因。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填补自己内心的孤独。
发现孩子偷东西错误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1、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拿回东西,就马上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偷”,骂孩子是小偷,加以指责,甚至打骂,似乎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你这些过激的反应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一旦认同“偷”的标签,他以后很容易继续发生偷东西的行为,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子的人,做出这种行为也是正常的。
2、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或者他人讨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你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讨论孩子拿回东西的事情,孩子会感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失去了自尊,会感到羞耻,很容易让孩子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挺好的,每一个孩子的物质生活都会得到最基本的满足,但是还会有一些孩子存在偷拿东西的行为,他们可能知道这样做不好,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行为。那么,发现孩子偷拿东西,家长该怎么办呢?
发现小孩偷东西正确处理方法
1、先冷静,不要反应过度。虽然孩子发生了“偷东西”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变成了小偷。父母应该保持冷静,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钱不够,还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与关心?
比如,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或者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可能会选择自己动手“自取所需”;孩子如果觉得没有人关心他、爱他,“偷东西”可能惠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以及需求满足的方式。家长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了解他这一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可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给予孩子适当的满足。
2、让孩子归还物品。如果孩子的东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别处拿的,事发后家长必须监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归还物品并道歉,而且必须是当面还,不能偷偷地放回去,这样能让孩子认识到这一行为的性质和相应的后果。
3、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平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意才能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拿走他们的东西,必须还回去,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同样,孩子的东西我们一样需要尊重,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我们也不能随意地拿取。孩子恰恰是透过我们对他的物品的尊重来体验到尊重感、界限感,进而才能够去尊重别人的东西,不拿别人的东西。
4、留意孩子的物品。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物品,如果是“来路不明”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家长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也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视而不见。
5、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东西”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质不好或行为不端,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如果家长把孩子看成喜欢小偷小摸、行为不端或经常撒谎的人,孩子极有可能如其所愿,变成家长所形容的这种人。
孩子偷东西的原因
1、不良榜样的影响。有些有偷东西行为的孩子,要考虑其背后是否有惯偷唆使。在很多时候,一些孩子为了在同龄的孩子当中表现自己的勇敢,而去尝试这种偷的冒险行为。
另一方面,孩子偷拿家长钱,好多也是因为受周围同伴行为的影响。看到同伴能够悄悄地拿到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也就产生了模仿的行为。
2、需要更多关爱。孩子觉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关爱—这可能是儿童偷东西行为更加普遍的诱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无人问津,他们内心深处会觉得空虚,就有可能通过偷来填补这份空白。
有偷东西习惯的儿童通常比较孤独,在学校人缘一般,与朋友相处也会有问题。他们缺乏表现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机会。
孩子偷东西行为的危害
1、养成坏习惯,酿造大祸。孩子第1次偷东西,父母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对应,那么会使得孩子偷东西上瘾,慢慢形成了习惯,孩子会在以后的成长当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偷的行为,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原因,只要看到自己想要拿的东西,孩子都不会去问过主人的意见,或者去用钱买,而是通过偷窃的行为来获取。
2、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孩子想要拥有一件东西,都是要通过偷去拥有,认为那样子自己才不用花费更多的钱,不用付出很大的代价就能够拥有想要的东西,这样子的行为会使得孩子慢慢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孩子在成长当中,三观不正和三观不正的孩子将会被社会的人所淘汰,这样子的人是不被社会所包容。
孩子偷东西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父母一旦发现要马上制止,并对孩子进行引导,但是父母引导孩子不能对孩子进行打骂,要了解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原因,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孩偷东西正确处理方法
1.不贴标签
不管孩子做了怎样的事情,都请不要给他们随意贴上不好的标签,尤其是“小偷”这样的字眼。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经常这样说,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很多伤害。
2.认识“偷拿”的行为
一定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物品所有权,让他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未经过他人允许,坚决不允许拿。只有清楚认识“偷拿”的行为,孩子才能知道错在哪里,并且慢慢改正。哪怕他是无意识的,父母也要态度温和的教育,加深孩子的印象。
3.妈妈主动帮孩子道歉
不管孩子是有意为之,还是故意为之,家长的态度非常关键。妈妈主动向店员道歉,不但可以让矛盾变小,还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发生了,错了就是错了,我们要勇于所以在事情发生后,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替孩子道歉,而且态度必须要足够诚恳才可以。
4.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过错之处
当家长把这整件事情都处理明白后就可以和孩子细细地讲明道理了。在这个时候,您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样行为在别人看来是小偷,而小偷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贼”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有多肮脏,只有让他明白这一点,日后他才能不再犯,您的整个处理才能行之有道。
孩子偷东西的心理原因
1.孩子的规则感和边界意识还没发展成熟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已经明白“偷东西”是不对的,道德感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自控力差。这个阶段的孩子偷东西多半是物欲太强,又不能控制自己导致的。
2.孩子偷东西源于内心的匮乏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匮乏感”的概念:如果内心有种不满足,往往会寻求其他的方式来补偿。偷就是匮乏感引发的行为,包括物质匮乏和心理匮乏,后者尤重。越得不到,就越想要。
3.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偷,也是如此。表面看,它是孩子一种错误的行为,实际上都藏着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有的孩子是因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为好奇好玩,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得手的成就感……4.表示反抗
一方面是家里给的零用钱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偷获得了财物,同时又没有被发现,由此产生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是父母管教太严,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对父母敢怒而不敢言。这样就只有做出父母不希望的行为来满足自己自由自主的愿望,同时也是对父母无声的反抗。
5.希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
有的孩子知道随意拿别人东西不对,但见到别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总希望自己也能有,但父母又不给买,于是就只好来个既满足愿望又不被人发现的“偷”行为。
孩子偷东西屡教不改,聪明的家长都这样做
1.帮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
虽说“自我中心期”是成长轨迹,但身为父母,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贪得无厌”视而不见,要开动脑筋尽早帮孩子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即让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所有权。
2.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例如,买回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可以不马上给孩子,而是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没有乱碰商场里的东西,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的自制力。
3.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手偶游戏、编故事等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让宝宝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是多么着急,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
4.正面教育
教育的方式不可拘泥于传统的说教,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先从分析孩子偷的原因人手,进而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孩子从内心认识错误和后果的严重性,激发其改正错误的决心。有些父母发现孩子偷后,不进行必要的教育,企图以物质上的满足使之改正,殊不知欲壑难填,最终往往后悔莫及。
5.防微杜渐
当孩子的偷行为得到改善时,父母还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行为,及时地加以提醒和指导,以免孩子因自制力不够而重犯。另外就是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贪小便宜或者小偷小摸的行为时要及时教育,否则孩子胆子会越来越大,最终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严重的后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偷东西的情况,家长担心孩子偷东西是学坏的征兆,当发现孩子有这样行为的时候,就采取严厉的措施,教训孩子改正错误,家长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发现自己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1、保持冷静。发现孩子偷东西后,父母或监护人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惊慌或责备孩子。应该尽可能保持理性,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2、制定适当的惩罚措施。孩子偷东西是不对的行为,必须要受到惩罚。但是,惩罚的方式和程度要适当,不能过度惩罚或严厉惩罚,以免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父母或监护人可以与孩子商量,制定适当的惩罚措施,如道歉、赔偿、做家务等。
3、教育和引导。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例如诚实、尊重他人的财产等。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到偷东西的危害。
4、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让他们更加自信和积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尽可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让孩子能够在家庭中获得支持和安全感。
5、建立家庭规则。家庭规则是家庭生活的基础,它能够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明确什么是偷窃行为,以及对偷窃行为的惩罚措施。
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
1、侥幸心理作怪。有时孩子明知道偷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但还想起人不注意时占点便宜。会认为只是偷偷拿一个,不会被发现。比如东东就是,在去朋友家玩的时候发现很多积木,特别喜欢,觉得那么多自己“拿”一两个也不会被朋友发现,于是就理所当然地“拿”了一些回家。
2、显示自己的勇敢。一些孩子总是愿意在同龄的孩子中表现出自己的勇敢,于是便尝试这种偷拿的冒险行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胆子很大,很勇敢。只是,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勇敢”行为是错误的。
3、家庭原因。父母或者孩子的长辈从小就没有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就好比父母都是比较喜欢拿别人东西,或者是爱占小便宜的人,身边的孩子就会模仿。
另外孩子身边的小朋友,关系比较好的那种,如果有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甚至是在他们的教唆之下,也会慢慢的沾染上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家长要怎么教导孩子改掉偷东西的习惯
1、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不要压制孩子的购买欲。很多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自己没有,现在大部分的人家庭情况都比较不错,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满足孩子的合理的物质需求的。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不要害怕孩子犯错,白纸肯定都是容易沾染灰尘的,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轻轻地抖一下这让白纸,让它上面的灰尘散落!
2、充分的信任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出现了偷东西的行为,就随意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标签具有毁灭性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心理暗示,也许会让孩子真的如你所“愿”。
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或者把这件事情讲给亲戚朋友听,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成为孩子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