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偷钱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问题,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偷钱。但是由于孩子还小,他们对家长说的还不是很理解,并不明白自己的行为就是偷钱。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小孩子偷钱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1、了解孩子偷钱的原因。孩子偷钱肯定是有什么需要,又知道自己从父母那里拿不到钱,于是铤而走险。所以家长要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偷钱,是想买东西但零花钱不够用?还是跟同学攀比要买大牌物品?

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往往还非常薄弱,在他们看来,当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这种不劳而获的方法显然比跟父母“磨洋工”更方便更快捷。而这时,家长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宁愿去偷钱,也不愿意跟爸妈开口。

2、告诉孩子偷钱的危害。家长要跟孩子说明偷钱行为的危害,偷钱是品行不端的表现,老师会把偷钱的人看作坏学生,其他同学也不愿意与偷钱的人交朋友。家长跟孩子说明偷钱的各种危害,就能引起孩子的重视,不把偷钱当作小事看待。

3、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分的宣扬金钱的好处。这是让孩子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受到影响。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过分的宣扬会对孩子产生一种诱惑,会让孩子更加难以抗拒,进而做出偷钱的举动。

4、适当的给予孩子一些零花钱。当孩子上小学后,家长有必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孩子有一定的掌控权。家长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选择面额较小的钱币,然后在频率上有增加。当孩子可以适当的控制花钱后,可以给予孩子稍大面额的钱币,减少给予的频率,让孩子试着管理。

5、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可以给孩子采用“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得零花钱”的办法,比如让孩子洗碗或者擦桌子,最后把一些钱给孩子。用这样的方式,孩子就会知道赚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而且孩子通过自己劳动来获得钱,也是可以增长自信心的。

小孩子偷钱的原因

1、自发行为。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没有物权意识或者意识比较弱,认为家里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有时候看到桌子上放着钱,就会放进自己的存钱罐,还会翻爸爸妈妈的包,这时候就要对孩子进行物权意识的培养了。

2、引起关注。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的关注较少,所以孩子通过偷拿家里钱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者请同学吃饭来排解平时的孤独感。

3、社交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会结交很多好朋友,比方说朋友过生日、请客吃饭,这些都是需要金钱支出的。而家长如果对孩子金钱方面管得比较严格,孩子又没有其他办法,就会采取偷拿父母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发现孩子偷钱,家长的两种态度不可取

首先纵容肯定是不对的。“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如果我们在发现孩子偷钱时纵容他们,甚至夸他们聪明,就会让孩子以为这是正确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无数次,直到最后三观扭曲犯下滔天罪行,孩子的一生就毁了。

当众责骂也是不行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敏感、自尊心强,还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指出来盗窃,他们很可能会在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中破罐子破摔,干脆彻底放弃自我,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小偷。所以在对待孩子偷钱的问题上,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一定要慎重,因为这种事虽然是孩子做错了,但如果你的处理方法不正确,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孩子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自己的家里,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偷东西了。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想法。小孩子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对偷可能还没有正确的概念,家长一定不要急着批评孩子。

小孩子偷东西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1、先冷静,不要反应过度。虽然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变成了小偷。父母应该保持冷静,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钱不够,还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与关心?

比如,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或者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可能会选择自己动手“自取所需”;孩子如果觉得没有人关心他、爱他,“偷窃”可能惠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以及需求满足的方式。

2、让孩子归还物品和钱。如果孩子的东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别处拿的,事发后家长必须监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归还物品并道歉,而且必须是当面还,不能偷偷地放回去,这样能让孩子认识到这一行为的性质和相应的后果。

如果孩子是从家里拿了钱,估计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钱,并向他说清楚这些钱必须偿还。孩子可以通过帮忙做家务来还钱。

3、平时生活中,注意尊重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有的父母经常把孩子的衣服,玩具随便送人。这样会导致孩子对物权认识不清。建议家长在送人前,都要先问一下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就知道赠予或索取都是需要别人的同意的。而不是任意拿走的。

4、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东西”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质不好或行为不端,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如果家长把孩子看成喜欢小偷小摸、行为不端或经常撒谎的人,孩子极有可能如其所愿,变成家长所形容的这种人。

发现小孩子偷东西,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1、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拿回东西,就马上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偷”,骂孩子是小偷,加以指责,甚至打骂,似乎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你这些过激的反应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会感到特别的羞耻。

2、带着怀疑,逼问孩子。如果孩子没偷东西,或是没意识到行为的错误,父母的怀疑与追问,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不信任;如果孩子真的偷了,不适当的反复追究,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时父母因为生气,会像审问犯人一样问孩子,但这样很伤害孩子的自尊。

3、斥责打骂、让外人参与教育孩子。孩子长大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他不愿意让不好的行为被更多人知道。如果在外人面前批评教育孩子,甚至让朋友亲戚来参与责骂孩子,这是对孩子自尊的践踏;如果外人对孩子错误行为进行转述,这样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对于偷东西这件事,家长处理不当有哪些影响

1、置之不理不在意导致孩子孩子没有错误意识,一犯再犯。如果你没有把他回事,那“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个道理大家是明白的,不要让他这个行为慢慢的不受控制。

2、单纯责骂不跟孩子讲明道理导致孩子不拿偷东西当回事。如果只是一味的责骂,效果不是很理想,孩子以为我这样做是会受到这点惩罚,这样他会不在乎,因为打过骂过就算了,而且这样的疼痛只是暂时的,被没有对自己怎么样。不利于孩子认清错误。

3、不问原因横加指责让孩子一直背负羞耻感。对孩子横加指责我们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这种人品上的羞辱,会对孩子对这件事产生羞耻感,甚至孩子会一辈子背负这样的心理压力,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面对孩子的偷钱行为,家长们生气是难免的,但是严厉批评肯定是不对的,必须明确告知孩子让你生气的不是拿钱,而是自私任性、不计后果、利用不正当做法获得金钱的做法。在教导孩子行为规范之前,父母也要注意孩子产生这种行为背后的内在情感和心理需求。

小孩子在家偷钱父母应该怎样教育

1、不要用对待犯人的态度对待孩子。一个有威信的成年人,最好不要做那种为了一探究竟,而跟踪尾随孩子的事,也不要当场“人赃并获”,这不是刑侦破案,也不是引敌入瓮,回到家更不要审讯逼供。

教育的事,不但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要考虑成年人的形象问题。当父母用步步紧逼的方式逼孩子说实话,交待钱的去处,不留情面的批评,事后会让孩子感到成年人世界的可怕和阴暗,对父母也尊重不起来,这样的教育结果显然是负面的。

2、给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现代社会,孩子出门给点钱在身上也能应急。孩子一般4岁以后,就会有零花钱的概念。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考虑给一些零花钱了。

3、让孩子学会存钱。压岁钱和剩余的零花钱给孩子储存起来,开一个活期存折,陆续存入,真正需要时,用多少取多少。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积累资金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自制力。

孩子为什么会“偷”家里的钱

1、孩子需要钱来购物。一般“偷钱”的孩子年龄几乎都在6岁以上,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享受过钱带来的某方面的满足,当产生需求的时候,如想买零食,他就会想到需要钱。

2、家长没有照顾到该年龄段的孩子的购物需求,在零花钱分配上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相关的教育,父母也没有教育到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渐渐地要与父母“划清界限”,从身体上的断奶到精神上的断奶,当父母发现孩子一点点地接触社会时,如上学、交朋友等,要慢慢地告诉孩子成人世界的规则。

在“偷钱”这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观念。帮助孩子区分物品的物权,引导孩子建立“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

面对孩子的偷钱行为,父母须坚守两大原则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你说孩子是怎样的人,孩子就会成为你所说的那种人。 “所以说,面对孩子的偷钱行为,切忌采用”审问犯人“的方式来”提问“孩子,或者强逼孩子认错,建议先用比较和缓的方式去点醒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清楚他们犯错误了。

2、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如果简单粗暴地以”抓坏人“方式解决, 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在质问前最好能冷静分析孩子偷钱的原因,才能找到杜绝此项行为的方法。

如果孩子是为了买某种东西而偷钱,而且比较合理,妈妈尽可能的满足。如果孩子要求不合理,妈妈要尊重并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比如告诉孩子,每个人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想要,但这是不可能的;或多跟孩子保持交流,看看他想要什么,告诉他怎样才能得到它等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总是偷东西,不管怎么说教就是改不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措施引导孩子,否则孩子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小孩子总是偷东西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1、惩戒和教育相结合。当孩子已经认识到过错,才是惩戒的开始。针对不同情况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惩戒措施,比如限制孩子的自由、停止给孩子零花钱等。同时,教育也非常重要。父母应该清楚告诉孩子偷窃的后果,并帮助孩子理解正常获取财富的方式。

2、唤起孩子内心的自省和内疚心。当孩子偷东西后,内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内疚感和自我责难感。父母可以通过引导和陪伴,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错误并且要懂得承担责任,才能为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和基础。

3、确定责任和惩罚。让孩子知道偷东西行为的错误和后果,并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定好惩罚措施和限期,以通过责任和惩罚来帮助孩子矫正行为。

4、了解孩子的动机。孩子偷东西可能是因为好奇、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外部因素。了解孩子的动机,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解决问题。

5、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适当的惩罚措施可以教育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情况,选择适当的惩罚措施,不要过于严厉或过于宽容。

三年级孩子总是偷东西怎么教育

1、与孩子沟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让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期望。通过沟通,可以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帮助孩子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孩子偷东西可能是因为情绪和心理状态不稳定,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

3、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其他东西时,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不要”审问“孩子。因为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甚至逼迫他说谎。父母应当鼓励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4、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父母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会让”偷“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

孩子偷东西的原因是什么

1、有些孩子偷东西是因为家长没有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有些孩子家庭条件相对差一些或是家长对孩子的这些物质需求不太重视,所以他们的一些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选择去偷东西自己进行弥补,例如有的小孩子经常会把别人买的的新铅笔偷走。

2、对于小孩子来说,对物品的所有权意识并不是很明确,他们很难明白某件东西只能属于谁,其他人不可以拿走,他们想法很简单,东西放在这里,没有人拿我就可以拿走,他们很难理解即使是放在那里的东西也是有主人的。

3、有的孩子之所以会产生偷拿的行为,很有可能是跟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有关。比如父母喜欢占小便宜,或者父母去逛超市去买东西时,可能会有一些”小偷小摸“的习惯,结果孩子不小心就将父母的这种行为给学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