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自私了怎么引导

当了父母之后,总是有操不完懂得心,很多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感到困惑,有的孩子总是特别的自私,什么事情都总是为自己考虑,不会与人分享,也没有这种习惯,不仅不会与小朋友或者同学分享,甚至连家里的长辈也是一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让家长感到十分头疼。那么,孩子太自私了怎么引导?

孩子太自私了怎么引导

1、有意识地跟孩子讲述分享的好处

想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家长可以先让孩子了解分享的好处和乐趣。家长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关于分享内容的亲子阅读,或是给孩子讲述关于分享内容的儿童故事,让孩子从中了解到分享的乐趣。

2、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庭中,每个成员有权利也有义务,父母不能把孩子放在享受的位置主动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家务,虽然孩子年纪还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是孩子在看到父母做家务的时候,主动地帮助父母,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的同时,会慢慢懂得家庭中的成员要学会分担,谁都没权利要求别人伺候自己。

3、 不要随意满足孩子的需求

给孩子买东西,一定要有所克制,不要随意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或者当孩子看到什么,家长就会毫不犹豫的给予,这样会让孩子对物质缺乏认识。

4、参加集体活动

在空闲的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参加社区活动,校园运动会等等。让孩子多和其他孩子接触,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分享的观念。比如,可以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给其他人,大家一起吃零食玩乐,让孩子在团体中成长。

5、鼓励孩子与人分享

当孩子缺乏分享意识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旁边及时提醒,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分享时,明确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只是借给弟弟玩一下,但它还是你的。当孩子有分享的行为后,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恰当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样有助于孩子将这种好习惯保持下去,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就能逐渐得到改善。

6、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平常是否有爱心,如何待人接物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家长平时会分享、会关心别人,自然孩子也就有模有样的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分享、为他人考虑,自私的心理自然也就消除了。家长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孩子太自私了怎么引导,孩子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需要父母用正确的观念去教养,去引导。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心理时,父母需要找到对应的方法去改变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太自私了怎么办,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毕竟孩子现在还小,这么小就自私,长大后,就更难管理了,我想说的是,各位家长还是先做好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那么心急,慢慢来。孩子太自私怎么办?下面是我的建议。

孩子太自私怎么办

首先,对于孩子的自私应该有个界定,这里的自私究竟是指只考虑自己,还是自己的东西不分享给他人,就单独6岁以前的孩子来讲,几乎所有孩子都会自然的不舍得自己的东西,这是出于一种内在秩序感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无所谓自私。而孩子越大,如果只是一切只顾自己的自私自利,要改善,首先身边的人必须言传身教。要用方法逐渐使孩子感受到分享和给予带来的快乐。孩子自私,可能是拥有的太少或者太多,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不要让孩子显得太不一样。

其次,成年人的行为举止对宝宝的影响也很重要,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宝宝都会看在眼里,表现在他的行动中。就像父母孝顺老人,尊敬老人,无论吃什么都是老人先吃,宝宝也会有样学样的,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不会是自私的宝宝。

再次,不以孩子为中心。父母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付出才有回报,不以孩子为中心,不给孩子特殊地位。鼓励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明白分享是收获不是失去,能够收获友谊和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然后,不要这么着急地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负面的标签。在你眼中所谓的自私,可能是他的物权意识在觉醒,也可能是你让他有一种匮乏感。如果别人不尊重他的所有权,随意动他的东西,他就会保护它们,不愿意与人分享。如果家人对他很小气,让他有一种不安全感,也会过于珍惜自己的物品。总之,家庭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用爱包容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那么,他会逐步成长为一个好青年的。

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问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分享,有时候是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觉得自己带出来的孩子愿意分享,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要摒除这种想法。然后我们还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必须经孩子同意才可以做决定。孩子在一个被尊重的环境中,其分享带来的是快乐,固然也不会再那么自私。

孩子太自私,家长要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到位,当然,不能强迫孩子跟别人分享,凡事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才能够教育好孩子。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孩子集聚家长的爱于一身,特别是爷爷奶奶对孩子自然也是充满宠爱,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那么对于自私的孩子怎么引导呢?

自私的孩子怎么引导

首先,千万杜绝打孩子!千万不要跟孩子使用暴力行为!因为小孩子的三观还没形成,如果经受了太多的暴力的话,会对孩子的三观产生扭曲。严重的说,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对于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世界名师都比不上来自父母的教育。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很自私或者说有自私的倾向的时候,首要做的,是跟孩子谈谈。小孩子的三观没有形成,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的引导。跟孩子的交谈是以朋友的身份,而不是父母的身份。这两个身份的不同不言自明。

对于自私的孩子,家长不要给孩子压力,不要给孩子要求,就好好的,沉静的,一起聊聊天。听听孩子的想法,听听他们想说什么。我们现在走的太匆忙,忙到忘记了孩子这个最重要的人。

要跟孩子做朋友,假如你的孩子自私,不愿意跟小伙伴分享玩具,你可以去问问他,为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自私,问问孩子是在担心什么,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我问过一个小朋友,他就是看起来很自私的人,他从来不会跟小伙伴分享,而且小伙伴动他的玩具他会生气。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这个玩具是爸爸买给我的,爸爸好久不跟我一起玩了,我怕玩具坏了,爸爸找我玩的时候我没有玩具跟爸爸一起。

大意如此,不言自明。其实,孩子自私的原因不应该从父母自己身上找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没教会的,凭什么要求别人去教孩子?

在我看来,孩子自私的原因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小孩子不懂什么乱七八糟的,他们只需要陪伴,来自父母的陪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也是竭尽满足,可长期在这种溺爱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很容易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引导,让孩子懂得分享。

小孩子太自私怎么教育

1、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在和自己出门的时候,如果孩子看上什么东西,不管价格如何,他就会一直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

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很多的爸爸妈妈拿孩子没办法,孩子一哭闹就给他买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孩子以后看到什么东西都想要,完全不考虑可行性。因此,爸爸妈妈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不惯养溺爱他们。

2、让孩子知道后果。给孩子指出他的自私之处,他此时的感受并不能算得上是后果。然而,如果他不能够改变他的自私,就应该让他知道这样的后果会怎样。“既然你不能为你哥哥着想一下,你自己也没有权利坐沙发了,去找个别的地方坐下来看电视吧。”甚至你可以取消他看电视的资格。但是,请记住,这种后果仅仅是针对他的自私,仅仅适用于这种情况下。

3、淡化物品的归属权。在家里面有好吃的的时候,尽量不用和孩子说,这个是专门给宝宝买的,这个是给宝宝的之类的话,而是应该说今天大家都可以吃什么了。从语言中淡化物品的归属权。当孩子不再认为这些东西是专门买给自己的了,全部抢过来的动作也会少了很多。

4、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在家庭中,父母不仅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和空间,还要学会尊重自己。换句话说,家长们需要以一种真正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相处。家长们需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同样也应该受到尊重。

孩子自私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长过分满足孩子。现在我们的生活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同时也代表着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娇生惯养的。也正是因为家长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变得自私霸道,甚至有很多家长都觉得再苦不能苦孩子。

即便自己在生活中多么艰难,也要将孩子宠得像是一个公主王子一般。认为自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让孩子变得孝顺自己,但实际上只能让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性格也正是因此养成的。

2、没有同理心。小孩子没有同理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不懂得去分享,而且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影响。

孩子在两岁阶段的时候,他们会萌发出自我意识,而一旦出现了这种意识,他们就会希望自己得到的越来越多,而且并不希望将自己的那份掏出去。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孩子,今后就会形成自私的性格。

孩子自私的表现

喜欢吃“独食”。喜欢吃“独食”的孩子,一般都会很自私,他们只是想让自己得到更好的体验,而不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也不会想到这么做妥当与否,所以这第一种行为就非常受人不待见,因为这也能证明孩子没有那种替他人着想的心理,自己舒服就可以了。

大哭大闹。有些孩子从小被惯大了,容不得丝毫轻慢,自己喜欢的菜必须吃到,稍有不满就要大发脾气,动辄大哭大闹,丝毫不考虑场合。这种孩子通常内心脆弱、过于情绪化,为人太自我、自私,往往长大后人缘很差,没人喜欢,被周围人孤立,也难有成就,因此会变本加厉地怨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