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喜欢玩闹的、坐不住的孩子纪律性通常都很差,这与孩子的自制力也是有关的。家长若想让孩子能够逐渐自律、有计划,就可以想给孩子制定目标,让孩子也能够接受并去行动的,所以纪律性差的孩子怎么教育呢?
纪律性差的孩子怎么教育
1、奖惩同时进行
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爸爸妈妈们可以给孩子制定合理的奖励,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动力。同样,如果孩子平时纪律性差,家长老师还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和惩罚。
2、制定规矩,给孩子替代的选择
比如:你告诉孩子,不能在墙上作画,但是你可以告诉孩子,作为替代,你可以在爸爸妈妈送的新本子里作画。这样孩子们能多少体会到,不是我的“作画”权利被禁止了,只是不能在墙上作画而已,对于规定可能会显得没那么排斥。
3、不要让孩子轻易打破规矩
当你制定那些规矩时,你可能会面临孩子的怒气与抱怨,你要懂得理解宽容孩子这些不成熟的情感,去抚慰孩子的情感,接受孩子对纪律的排斥情绪。但在行为上却不能让步,否则便会变成你溺爱,纪律一旦被打破,孩子们便不会再轻易遵守规矩。
4、提升孩子听从指令的能力
听从指令的能力是理解并回应指令的能力,孩子从听见指令到反馈在行动上,是一个从接收到表达的过程。通常,2岁左右的小朋友能够理解1~2步指令,成年人可以从孩子的行为判断他们是否明白了自己给出的指令。
所以,想要教育好纪律性差的孩子,那平时在家里跟孩子做游戏时,家长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理解和跟随指令的情况,当孩子一时不能理解个别指令时,家长可以放慢语速或者示范一下,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指令。
5、让遵守规则成为习惯
孩子之所以纪律性差就是因为没有规则意识,也是因为他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其言行举止才会显得新奇又随意。所以,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引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家长在日常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对孩子的生活要关注到点点滴滴,然后再随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教育孩子遵守纪律,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配合,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问题。孩子不遵守纪律,根本原因是意志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要让孩子遵守纪律,就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入手。
孩子不遵守纪律怎么教育
1、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对孩子的习惯养成,要简明、合理,坚持下去不动摇。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跟老师配合,培养遵守纪律的习惯。
2、从建立师生感情入手
首先,家长不要对老师反感,应以理解的态度对待老师。
其次,要耐心给孩子讲道理,通过“程门立雪”等尊师故事,引导孩子消除对立情绪。
最后,对老师的缺点客观分析,适当时机以委婉的方式跟老师交换意见。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老师一起讨论教育问题,要求孩子支持老师工作,主动帮助老师。一旦师生隔阂化解,孩子的纪律情况会越来越好。?
3、孩子的学习兴趣,与老师的感情疏密有关
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孩子与这科老师的感情是互相影响的,家长要帮助孩子与老师处理好关系,甚至成为朋友。孩子对学习自然会有兴趣,也会遵守上课纪律。?
4、课后时间,孩子的违纪,家长理应重视
家长应该和老师协作,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并养成好习惯,决不能纵容。有些家长认为只要不是在课堂上违纪就没事了,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孩子上学纪律性太差怎么办”这个问题看似和家长没有太大的关联,其实和家长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关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负责,教育孩子这件事家长还是要占据主导作用的。
所以,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上学纪律性太差怎么办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推卸责任,要明白孩子的问题也是假账问题的侧面反应,我们一定要坚持“及时、适当”的原则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孩子上学纪律性太差怎么办
1.培养孩子责任心,让遵守规则成为习惯
孩子之所以没有规则意识是因为他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其言行举止才会显得新奇又随意。做家长的可以尝试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引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2.发展孩子兴趣,了解规则更加自然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的作用是无穷的。孩子在面对感兴趣的事时,他能很快进入自动学习的模式,并高效主动地接收相应的规则信息。
家长可以通过发展孩子兴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的快感。如果孩子有好的表现,我们就要多予以支持和鼓励;若孩子有不好的表现,家孩子那个就要积极引导孩子去改正。
3.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优良性格养成的起点。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和礼仪习惯等方面的小事抓起,给孩子立规矩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和积极鼓励孩子,一旦孩子的习惯形成了,生活自然有规律,纪律也会随之建立起来。
4.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孩子的学习兴趣,跟老师的感情疏密有关。对科目学习兴趣与教这一学科老师的感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对每一学科背后的知识进行探索与思考,促进课上学习兴趣的增高!
5.家长对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的否定
当小孩受到“感情”创伤的时候,父母不要急着责备小孩或者埋怨他人,而是要给小孩一些非批评的安抚,协助他们走出创伤,让他们有空间宣泄自己个人情绪,以避免使小孩深陷自我谴责、怀疑他人的情绪中,进而逃避问题。
6.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及时给予关注
当孩子在课堂上出现纪律性太差的问题时,家长要做的是多多关注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表扬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正面健康的获取关注的方法。
比如孩子今天很礼貌地跟邻居打了招呼、按时完成了作业、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好的表现,家长都要及时夸奖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被认可。
纪律性是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如果在课堂上每位孩子都没有纪律性,那么老师的讲课质量就会大幅度下降,孩子的听课质量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那么孩子上课没有纪律性怎么办呢?
孩子上课没有纪律性怎么办
1.训练孩子纪律意识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训练孩子遵守纪律的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作业,规定好半小时之内不能做其他事情,也不能随便乱走。
这样的训练开始可能孩子不太配合,可以先从短时间开始,十分钟、二十分钟,循序渐进,多鼓励孩子,这样孩子以后就不会有太多不适应,对于纪律和规矩也能容易接受一些。
也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可以替代的选项。比如不能在墙上作画,但是你告诉孩子,可以在本子上画画。这样一来孩子可以认识到墙上不能画画的规矩,二来也不会打击孩子画画积极性。
2.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家长可以跟孩子玩老师上课的游戏,让孩子当老师,爸爸妈妈扮演不听话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在集体生活中不遵守纪律,就会大家都不开心。
并且由此及彼,说明社会上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纪律的话,就会乱了套,有些人不自觉遵守法律,所以这就需要警察来维护正义。
3.培养孩子责任心,让遵守规则成为习惯
孩子之所以没有规则意识是因为他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其言行举止才会显得新奇又随意。做家长的可以尝试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引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4.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控力的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家长持续引导。在和孩子做游戏或者在公园玩的时候,家长可以设置一个倒数时间,帮助孩子理解规则,同时也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控制自己的行为。
另外,日常生活中也要为孩子设置一些规矩,比如饭前必须洗手、吃饭必须坐在餐椅上等,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为什么孩子上课没有纪律性
1.外在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龄前的家庭教育缺乏规则意识的培养,过于宠溺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都需求都一一满足;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自身的规则意识比较差,做事比较随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
2.内在原因
一方面随着青春期的发育,一些孩子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总希望引起异性同学的注意,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
另一方面上课自制能力差。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它通常表现为自私、反复无常、性情多变、在课堂上说话、耍着玩、甚至走路也很调皮。自我控制是很差的,它需要自控力训练,但过程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