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拥有了手机,这方便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但手机中的网络世界很容易会分散了孩子的精力,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会选择直接没收孩子的手机,严格控制孩子与手机接触的时间,那家长有没有了解过没收后的心理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孩子手机没收后的心理
如果是强制没收手机的做法,这样容易让孩子有逆反心理。孩子刚接触手机的时候,被手机上新鲜有趣的内容吸引,如果家长没有适时出来规范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长久下来,孩子就会认为玩手机是随心所欲的。
到家长发现孩子沉迷手机,想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纠正的时候,孩子已经习惯了“玩手机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心理,家长此时做出强行干预,就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认为孩子必须听自己的,不听话就采取强制性的手段让孩子听话。但是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三代同堂的孩子往往有4个老人同时疼爱,在家里就是小皇帝般的存在,被迁就、偏爱惯了。
没收手机确实可以让孩子远离手机,但是突然失去手机,会让孩子的内心出现一个无法弥补的大窟窿,就像刚断奶的婴幼儿一样,突然要孩子戒掉一个已经习惯的行为,过程自然是十分痛苦的。
婴幼儿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长大后的孩子知道哭闹未必有用,就会采取其他更加极端的办法和父母对抗。而且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不管你跟他说什么道理,他都听不进去。
因为孩子内心启动了一个防御机制,认为父母的话就是在“诱骗”自己,从而让孩子无法把父母讲的道理听进去。
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之后的真实案例……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沉迷手机,上星期把他手机收缴了。前天陪孩子出门,他见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七分钟还没见他回,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里一个角落,玩一部智能手机。他一看见妈妈进来,就赶紧收起手机。问他手机是谁的,他很不高兴地说是借同学的,之前因为母子之间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所以,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就跟他说:尽快还给同学吧,今后不许找同学借。
从这件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迟早有一天,孩子一定会从别的地方,用他的方式获得手机来玩的。
借他人的玩——耗费自己的时间、情感等,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
偷他人的玩——趁他人不知情,不注意时,私自取走他人财物。
抢他人的玩——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霸凌”他人获取财物。
接受馈赠玩——接受他人馈赠,而导致“被爱”认知的重新定义。
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做?
有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都难以最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
建议家长不要强制没收孩子的手机,否则后果很严重。强制没收对孩子来说已经不起作用了,反而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长能没收孩子的手机吗
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强制没收孩子的手机来解决问题。长期与孩子斗智斗勇的你是否体验过,这些临时手段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变本加厉地玩手机。因为它们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解决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要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源出发。或许,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才执着于虚拟世界的寻求。又或许,孩子无法正确释放情绪,将手机作为情绪的出口。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孩子沉迷手机的真正原因,只是采取表面的控制手段,问题将无法真正解决。孩子只会与你对抗,沉溺于手机的泥沼。
家长强制没收孩子手机的后果
强制收孩子的手机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反感到逆反心理。对于孩子们来说,手机也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示的方式,如果父母将手机作为一种掌控手段,孩子们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
此外,强制收孩子的手机也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亲子关系需要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如果父母不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反而用强制的方式,孩子们可能会感到被父母所束缚,这样可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强制收孩子的手机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安全风险。如果父母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孩子们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手机,例如向同学借用或在外面购买。在这些情况下,孩子们使用的手机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例如病毒、恶意软件或者网络诈骗,这样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个人安全和隐私。
总之,强制收孩子的手机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式。相反,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沟通和协商,找到解决手机问题的正确方式,并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的替代品。这样可以让孩子们逐渐意识到手机使用的规范和注意事项,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能保护他们的安全和隐私。
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做
有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都难以最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
孩子沉迷游戏直接没收手机的处理方式是非常不当的,因为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不仅没解决,反而更变本加厉了,这就是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由此可见,强制型教育非常不可取。
孩子沉迷游戏直接没收手机可以吗
不可以。孩子沉迷游戏时,家长切记,硬性没收手机起不到任何效果,因为孩子不仅会记恨你,还会想方设法夺回手机,跟家长吵架,或者偷取钱财,或者寻找其他更刺激的玩法。毕竟人是贪玩的,而且人是最善于解决问题的物种。或许,这样带来的后果还是,家长觉得:“哎呦,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叛逆,一定是电子游戏害的,真是没救了,我也好痛苦”。
因此,当小孩沉迷游戏时,千万不可打骂和没收手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收手机后,他就会有很强的抵触心里。正确的做法是控制他的游戏时间,让他没办法沉迷,或者玩游戏就像外出旅游一样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比如只有在周末才能每天玩两小时、当考试成绩有进步时可以玩多少时间、当完全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高质量的完成时等方式来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
孩子沉迷游戏是个普遍问题,大多数家长都很头疼,但现在毕竟是互联网时代,所以家长也不能强硬阻止,更不能没收手机了之,只能因势利导,同孩子多谈心,多沟通,讲明利害,减少游戏时间。
这时,家长可以与孩子建立基本规则,了解哪些游戏是可以的,是否有任何时间限制,家长的任务不是禁止,而是疏导;不是惩罚,而是和孩子们讲清楚玩游戏的规则和条件,让孩子明白游戏对身心健康和行为的影响,以此来引导孩子。
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
1、缺少陪伴
之所以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现实世界中没有他们想要投入精力的人或者事,只能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对世界的乐趣和掌控感。孩子在沉迷手游的第一时间,家长要去反思,自己对孩子的平常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经常关心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有没有和孩子聊天。
2、自身原因
有的孩子在青春期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在游戏世界则可以“打怪升级”以“成就自己”,达到“自我实现”,帮助他们获得了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价值认可,因此,他们就投入大量时间用于玩手机。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怎么办
1、了解沉迷手机的原因
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手机带来的刺激和满足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压力,而手机可以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从而获得一些短暂的愉悦感。此外,亲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他们是否沉迷手机。如果缺乏父母和朋友的陪伴和关注,就更容易沉迷于手机。
2、家长要做好表率
这个问题很重要,当被管理者,在发现管理者都没有在履行他所立下的规矩时,在被管理者的心里,所立下的规矩对他的约束力就减少了很多,而孩子和家长之间在立下规矩后,就是形成了这种关系。
因此,身为家长,千万不要有“因为我是大人,我是你爸妈,就不用遵守这个规定”的念头,在什么时候不能玩,家长也不要玩,要求孩子写作业、看课外书的时候,你却在那里看电视、玩手机,在孩子心里可是会相当不服的。
3、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控制手机使用和避免情绪暴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并与孩子亲密沟通,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如果父母长时间没有陪伴孩子,孩子就容易失落和内心寂寞,进而导致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和其他负面情绪。
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已经十分的普遍,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斗争的过程中也逐渐的无计可施,甚至采用了强制把手机没收的方法。孩子都是比较贪玩的,有的时候甚至也会因此和家长发生争执,那么这样的应对方法有效果吗?
孩子沉迷手机可以把手机没收吗
一般来说,把手机没收的人不外乎就是家长,还有老师。很显然,家长是更不适合做这件事情的人。现在的孩子懂得也多,他会说你侵犯了人权,你干涉我个人的自由,然后他会在其它很多的地方故意跟家长对着干。这样做,就相当于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又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教育
一、所有孩子都希望被父母夸奖,一味的指责孩子只会让其变得更加叛逆。对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多夸奖孩子,注意夸奖方式不要太笼统,要具体到哪一点,这样孩子才会更有自信,自动放下手机帮助父母做家务,也会变得更懂事。
二、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尽量避免在孩子眼中养成一个手机重度使用者的形象,通过父母的行为来改变和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而帮助孩子改掉沉迷手机坏习惯。
三、母给予孩子关爱就能得到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在亲子互动中孩子能体验到不同于手机的感情,渐渐就会忘掉手机,喜欢上家庭活动,回归现实生活。
四、孩子之所以养成沉迷手机的习惯,就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陪伴,所以才会玩手机。因此,我是十分建议家长只要有时间,就要努力多陪伴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只要有一个高质量的陪伴,与孩子之间保持信任,孩子自然听家长的话
五、平时也可以给孩子讲解沉迷于手机的一些害处,比如说沉迷于手机会影响身心健康,智力健康,身体健康等等,这样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厉害之后,就可以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了。
六、孩子沉迷于手机,和父母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父母可以不要守着自己的孩子经常性的玩手机,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榜样。
七、孩子是情绪多变的物种,有时候谁也没惹他,他自己一个人生闷气或者来闹闹你。家长觉得烦,怎么哄都不听,这时候就拿出了大法宝——手机。而孩子的手机瘾多半就是这样染上的。因此,家长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管孩子怎么闹脾气,不要用给孩子玩手机的快速解决方法,不要养成孩子依赖手机的坏习惯。
孩子爱玩手机成绩下降怎么办
1、父母可以先告诉孩子,给孩子打一下预防针,告诉他们现阶段要以学习为主,每天只允许玩多长时间的手机,其他的手机必须用来学习,这种循环渐进的方式,孩子使比较容易能接受的,便开始慢慢脱离沉迷手机。
2、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孩子在家里学习,肯定没有在教室里跟着老师学习效率高。这是因为家庭其实更多的是生活场景,没有学习场景和氛围,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不高。通过改变家中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沉浸在一个学习氛围中,孩子自然就会去主动学习了。
3、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