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老辈人对于育儿都是采取打骂的方式,即使,现在还是有很多的年轻的父亲一直延续着老辈人的育儿方式,依然会经常打孩子。
爸爸打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2、导致孩子性格缺陷,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容易形成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自卑、胆怯、害怕与人交往、情绪消极、喜欢逃避等。孩子心中缺少被爱的感觉,觉得孤独等念头。由此可见,家暴不仅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让他们在性格上形成难以克服的缺陷,家长们要引起重视。
3、被打骂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有时候父母过分强势,目的就是想在行动和思想上控制孩子,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爱。过度的打骂会让孩子内心缺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因为无法反抗父母的暴力教育,所以长大之后内心会更加叛逆,不愿意亲近甚至仇视父母。
4、打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打所爱的人是对的,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研究发现,从小遭受殴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击他们的父母,在长大以后,有这样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殴打自己的女朋友。
爸爸打孩子的危害
1、父亲经常打孩子会让孩子缺乏自信,甚至还会让孩子变得非常压抑,长时间以来也会让孩子经常封闭自己,还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甚至还会让孩子出现了不良情绪,所以父亲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千万不要打孩子,可以经常选择和孩子更好的沟通来缓解之间的关系。
2、缺乏安全感,要是父母家暴的行为发生在孩子面前,孩子“哇哇大哭”证明的是眼前的恐惧,内心的不安全感会在心中生了根。长大以后到了陌生的环境,即便是没有暴力行为,对他人的排斥心会强烈,这都是没有安全感在作怪。
3、让孩子学会了暴力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当你打孩子的时候,就是在教会孩子使用暴力。比如孩子和同学、朋友发生打架事件,有的父母就会把孩子一顿胖揍,希望以此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是你想过吗,父母用打孩子的方式去教育他打人不对,会有效果吗?
4、暴力倾向,孩子从父母身上受到的伤害会让有些孩子变得强大,他们可能身体上默默承受,但自己也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父母把怒火发泄到孩子的身上,那孩子就会把怒火转移到另外比自己弱小的物体或人的身上。
父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样,我们都对孩子的成长寄予过很多希望,可我们往往会忽略自身的成长,事实上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言传身教。当父亲身体力行地按照自己期望孩子成为的样子去做的时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使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以平等姿态对待孩子,生活中有些父亲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认为自己需要具备一定的威严,其实这与尊重孩子是并不冲突的。父亲要想教育孩子孩子,就要和孩子以朋友相处,学会尊重他、理解他,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孩子都会有不听话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杜绝打骂。因为这样做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要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动手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迫使孩子说谎
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对父母忌恨报复
一位母亲惊恐地说:“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
父母越来越没有威严
当打骂变成一种习惯孩子就不再害怕父母觉得要打就打反正你也不会把我打死。现在我女儿已经学会了和我顶嘴,骨子里面反抗意识已经凸显出来。有时候看到她写的字生气把本子撕了,结果她会气呼呼的用眼睛瞪着我。在她眼里我只会这样,没有家长的威严了。
什么样的打骂伤孩子
1、孩子犯了错但不自知,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拉过来一顿教训。这样孩子会完全处在一种懵圈的状态,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知道莫名其妙被父母打了一顿。这样的打骂并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只会孩子对父母产生了畏惧。
2、家长对孩子的打骂是一种发泄式的行为。有时候孩子没有犯错,可能只是因为稍微吵闹了些,或者没有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事情,家长觉得丢了面子或者心情烦躁,就把孩子抓着一顿揍。长此以往,亲子间的对抗必然加强。
3、家长对孩子的打骂超出了教育的目的,有侮辱的言语。很多家长喜欢翻旧账,或者动不动就说“你要是不……,以后只有去要饭。”等类似的话语。这样的做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自卑、怕事。
家长的打骂,会摧毁孩子哪些美好品质
1、自信。很多孩子,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很自信的,认为自己可以做好很多事情。但是孩子有一次做到不好,比如考试考砸了、学手工学不会,家长就和孩子说“你怎么连这点事都不会!”“你能干点什么!”“怎么这么笨!”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安慰,反而被父母打击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为自己真的不行,变得自卑。
2、无能。小彤是一家企业的白领,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却总透露出自己“什么都不行”的感觉,没有自己的想法,总是别人叫做什么就去做。身边同事都以为小彤是“学傻了”,有哪些学霸们动手能力差的通病。直到一天小彤生病请假,一位去小彤家送资料的同事看到了小彤父母才知道,小彤变成这样子其实父母打骂的结果。
3、诚实。孩子一犯错,家长就打骂,有的孩子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好撒谎隐瞒、欺骗父母。但是小时候就学会撒谎,尝到了撒谎的甜头,养成了习惯,长大后就会撒更大的慌来欺骗身边的其他人。而一个不诚实的人,一定会为自己的谎言付出惨痛的代价。
4、温柔。脾气暴躁的父母会养育出脾气暴躁的孩子,脾气温和的父母会养育出同样温柔的孩子。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会模仿父母,学习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孩子犯错,父母的解决方式是打骂,那么这一行为有很大可能会传染给孩子。
5、勇敢。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父母说什么都是对的,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不敢告诉父母,对父母听之任之,乖乖的顺从。慢慢的就会变得懦弱、胆小,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长大后也不懂得为自己做主,而是服他人。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奉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念,所以对孩子非打即骂,却不知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打孩子会造成孩子童年有阴影,会使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而且这种举动还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要的轻易打孩子。
偶尔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1、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低龄孩子犯错,绝大多数不是道德上的行为问题,只是孩子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孩子并没有认为自己“十恶不赦”。在这时候用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充满了不理解,以及对父母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父母本该是最疼爱孩子、施加最多保护的安全港湾,但责打孩子时父母却变得面目全非,从而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2、打出来的孩子口服心不服。打孩子是过激情绪下的行为,挨打的孩子也处在紧张、害怕的高度心理压力之下。这时孩子根本不能理解父母所谓的“道理”,只能感受到屈辱、疼痛,认为父母是依靠力量在征服自己,导致孩子心不甘情不愿,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3、安全感缺失。经常挨打的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切断了信任的链条,导致孩子对他人缺乏信赖,没有安全感。想一想,当你用打骂的手段伤害了孩子,他会怎么想呢?“妈妈总说她非常爱我,可是她却打我、伤害我。”
家长还能够在孩子这里获得信任吗?本应是最值得信任的父母都变得面目全非,孩子还能够信任谁?
4、性格极端。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缺少耐心,孩子也会渐渐形成暴躁的性格。当其他人不能令自己满意、或是受到某些行为的刺激时,孩子就会下意识地释放自己潜意识中的恶意,利用攻击他人来解决问题,甚至离家出走,去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显得较为极端。
5、模仿家长的行为。面对生活中的大小问题家长频繁使用打骂,是对孩子进行了攻击性的示范,即面临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倾向于使用发泄、动手的方式,放任自己的感性情绪战胜理性认知,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无法正确接纳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家长怎么避免打孩子呢
1、自我克制。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打骂孩子,你首先应该学会自我克制。克制什么,当然就是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了,一个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因为很好的情绪驾驭能力,会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更冷静,不容易被孩子的行为激怒,这种自我克制,会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转移注意。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打骂孩子,你还应该学会转移注意。转移注意就是指用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特别是当自己很生气的时候,不妨就去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被转移了,精力被分散了,你就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困扰。当然也就不容易生气了,没有了怒气,也就不会想到去惩罚孩子了。
3、起身离开。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打骂孩子,你也可以选择起身离开。当自己特别生气之时,及时的离开你的孩子,不和孩子待在一起,你的怒气会消一些,没有了怒气再来和孩子相处,也就不会去打骂孩子了,好好的和孩子相处,尽量用软招对付孩子,你会觉得亲子关系会更融怡。
为什么好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很重要
因为天下有很多不一样的父母,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习惯都是不同的,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所以每个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都会有所差异。
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是一种自我修炼。如果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很大的积极改变,反之会造成消极的影响,与父母所想的相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暴脾气的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对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家长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1、孩子容易自卑。家长打骂孩子之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实际上,他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心理,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2、孩子的脾气会变得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以后,孩子就会有不好的行为倾向。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做出不好的行为。
3、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固执,倔强。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故意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有的孩子则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4、孩子会变得懦弱。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时间一长,孩子见到父母就会立刻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
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1、与长辈达成一致。在给孩子定规矩前,家长应该先找家里的长辈达成一致观念。因为长辈普遍都比较溺爱孩子,如果家长事先未与长辈达成一致,很容易导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老人出面横加阻拦,不仅会影响家长的教育效果,还不利于自己家庭的和谐。
2、要过程不要结果。一定要记住,父母不是老板,孩子不是员工,对于孩子,我们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如果父母多赞赏孩子付出的过程,那么,他们在日后也一定会不惜艰辛的付出,然而,如果父母只会赞赏结果,那么,走捷径、动歪脑筋就成家常便饭了。
3、教会孩子善良和豁达。家长要培养孩子善良豁达的美好品性,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孩子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孩子一辈子不吃大亏。
4、父母要注意言行举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学习而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最可靠的办法。
孩子犯错可以打骂吗
孩子犯错最好不要去打骂孩子,打骂孩子并不会让他变得更加诚实和负责任,相反,孩子被打骂之后,他心中想的是下次做坏事的时候怎样才能够用更高明的手段去掩盖自己的“恶行”。
也就是说,一味地打骂孩子,并不会让孩子得到反省的觉悟,而是会让孩子觉得,他被打是因为自己犯错的时候“太明显”,只要自己下次不被发现,那么就不会被打。
由此看来,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还是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一时气上心来就打骂孩子。
有的时候,孩子犯下大错,打孩子无疑是一种较为有威慑力的惩罚方式。但是这里所说的“打”,并不是带着自己的负面情绪去痛打孩子,这里所说的“打”,是一种让孩子明白自己犯错的“仪式”。